悲哀就應該,不悲哀就更悲哀 - 林夕

悲哀就應該,不悲哀就更悲哀 - 林夕

夜接鬱悶王來電,訴說忽然很鬱悶,尋思若是為失戀煩惱就好了。問為什麼,答曰,為香港啊。為香港,不應該用忽然,是自自然然像呼吸開始不暢順而不自覺,如果猝然窒息,那是意外事件,要送急症室,而香港像老人病像都市病,進進出出門診不知幾回,確診為危疾才有所為,保險公司也不受理。

忽然有所感慨,事必有因,觸發點為哪樁哪件,一時間摸不着頭腦,要猜測太難。每日都有讓人呼吸困難的大小事,不同功能界別有不同崩壞。司法有法官被點名批判,教育有教師遭清算,議會有議員大抓捕,最新的有拘捕新聞工作者,沒有哪一宗更嚴重,唯一共通性是選擇性執法。

終於知道是從香港大學兩位副校長任命而起。 這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從校委會推翻遴選委員會決定開始,已經不是陳文敏個人能不能,有沒有資格當副校長的問題,問題是校委會凌駕院校自主權,全面管治之下,全校師生沒有任何剩餘權力。

如今委任兩位相同背景的副校,是按路線圖走出的一步。羅馬不是一天建成,港大也不是一夜之間失陷,驚訝已經太遲。

我說, 你私底下跟我投訴港大有黨委當副校,請問有沒有公開講過一句話呢。不是公眾人物,也可以在社交媒體講一句話。這位校友啊,最低時間成本表態,莫過於在港大校友聯署行動中簽一個名。你說不知道有這回事,唉,這像不像為你愛過的人變質,卻沒有特別留意過前度的消息,然後暗自唏噓,竟沒想過親口講一句:你,變壞了。

你說講了等於沒講,對,在校園內外講一句話,不足以改變基因早種的現實。已經不想重複何謂無用有用的,四千多個簽名這把聲音,校內是師生教友集聚,不會煞停那一錘定音,表態於扭轉局面無用,表示不能認同。「十四億人民絕不同意」是挾從沒反映過的民意自重;四千多校友絕不同意,是真真實實的大聲表示,我們在乎、我們憤怒、我們反感、反對、反抗。用處何在?至少可以增加當局打壓大學的成本。

這位校友啊,為母校悲哀就應該,不悲哀就更悲哀;悲哀者在於底線低到沒有麻木,已經算是無為中的有為,難怪只剩下鬱悶。我不嫌得罪的說句,鬱悶必然,但只是閉門鬱悶,試問春鬱秋悶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既然對母校有感情,好歹也算是知識份子,別甘於做「知道份子」,嗯,知道了,多鬱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