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利舞台值得保育嗎?當然值得,那真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從陳百強演唱會到香港小姐總決賽,還有無盡的名導演大電影首影。
皇都戲院呢?相信那是舊日子北角人的集體回憶。
古物古蹟辦評為三級,50年代初、1952年建成,前身為璇宮戲院。其獨特建築風格實需積極保育,貴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建築師劉新科及George W Grey締造世上稀有的眾多拱橋支撐屋頂;穿過九曲十三彎空間神奇地寬敞的戲院部份,摸上屋頂也費周章。
上得屋頂豁然開朗,多層交錯的拱橋年久色相破落充滿魅力,吸引無限,眾人舉機打卡,霹靂啪喇……印象就是Bauhaus,並非德國式工廠,卻有着類同未塗脂抹粉轉身藝術專區前的七九八工廠(北京)相似色調氣質,襯托着《歌聲魅影》般雕欄玉砌。
改名皇都之前,1952~59年原名璇宮戲院,相信毫無關係,美艷親王羅艷卿名劇《璇宮艷史》跳上心頭,直接聯繫卻是「璇宮舞廳」這個孰真孰假曾否存在的符號。
曾經兩台電視粵語及國語深宵影院忠實擁躉,友儕一度對話的語調偷師自吳楚帆、梅綺、容玉意、容小意、關德興……踏上不過大半個世紀、連百年都未到的璇宮舊蹟,感受傷逝比潮流興的「集體回憶」更深。
香港人愛集體回憶,左又回憶右又回憶,那回憶的包袱比任何人家中的老爸老媽房間內堆砌的舊物不遑多讓,人人當正自己收買佬,跟收買佬不同,人家爛銅爛鐵即收即賣莫等善價費事阻碇;家中老人形形色色的保留都屬無價寶,咪想創你個心思想代勞清理一叠叠舊報紙……一張都唔少得,缺一不可!
我媽在生不時提醒:夾咗唔少舊版五百蚊紙、一百蚊紙,大張到棉胎咁㗎,仲有鑽石玉器,丟失唯你是問!
以為阿媽靠嚇,人去後,將舊物清理,鑽石玉器沒有,卻搜出好幾叠鬼咁大張五百一百蚊紙。
聽聞皇都地皮發展,地產商將保留戲院部份不單止,還會活化戲院;可作重新包裝再用的事情多的是,見大家雀躍萬分在屋頂不斷打卡,直接想起按照我們舊時九龍城寨,砌出九曲十三彎長沙舊時舊城區「文和友小集巿」,人潮旺過旺角的景象,禮失求諸野,借鏡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