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兵役的討論很多。二十世紀的攝影大師亨利.卡提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年輕的時候也曾經入伍服兵役。
當時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當兵和他的天性不太合,當時法國軍隊裡的氣氛,或許也沒讓他感受到需要立即保家衛國的緊張感,他經常隨身帶著一本《尤里西斯》晃蕩。有一次被要求寫出對服役情況的評價時,他寫:「別搖得太厲害,天空屬於所有人。」結果被上校盯上,叫去問你什麼意思。他說不是他說的,是超現實主義詩人考克多說的。上校越發不爽,不過沒把他怎麼樣。後來他才在自己的從軍紀錄上,看到這個評價:「軟弱,非常軟弱,無法晉升更高軍階。」
幸好,等到法德之間即將爆發戰爭的時候,卡提耶-布列松不是空軍(他的技能應該很有問題,不太能完成飛行任務),而是被另外委派了攝影工作。緣由在一九四〇年,法國新上任的議會主席雷諾德發現媒體上有關德國軍隊的照片很多,緊急找到《看見》雜誌和《巴黎晚報》的管理者博埃涅,要求他成立一個軍方攝影機構來平衡報導。博埃涅找到了正在服役的布列松。於是布列松被派駐到梅茲,與法國第三軍「電影暨攝影」小組編列在一起,配備了美國製的照相機,一輛福特貨車,車門上印著標語「聽見,看見」。小組成員連布列松在內共四人。他們在戰爭真正爆發前,拍了一些偏向宣傳樣板的照片。
一九四〇年五月爆發了戰事,法國很快潰敗了。仍然屬於軍籍的布列松,把他自己的徠卡相機藏起來,丟棄大量他覺得拍得不夠好的底片,只留下真正想留的,交給父親收入銀行保險箱。之後他和小組同事帶著配備的相機,去拍戰士沿線的空襲景象,但是上級下令禁止拍主要道路和鐵路。再不久,廣播開始播放新議會主席貝當的聲音,命令所有士兵棄械投降。停戰協議簽訂。布列松和戰友被捕,繳出武器,成為戰俘。
在戰俘營布列松不甘於被奴役,逃跑了三次,第三次成功了。他在許多人幫助下藏身,甚至中間還接了個工作去西班牙拍攝藝術家馬諦斯(Matisse,港譯馬蒂斯)。一直到聯軍在諾曼第登陸,開始收復巴黎。布列松和其他攝影師自發地組織,上巴黎街頭拍攝解放的時刻。這回不是從上而下的指令了!他自由的天性終於得以發揮。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網站上「巴黎解放」專輯中,看到他留下的大量珍貴影像。那是自由的味道。
張惠菁
台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