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藝遊●大師與金主跳入畫框 Botticelli原作襲港 文藝復興真人辦

時空藝遊●大師與金主跳入畫框 
Botticelli原作襲港 文藝復興真人辦

「把握今天,盡量不要信任明天。」世界聞名的意大利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館長Eike D. Schmidt用上詩人賀拉斯《歌頌》的一句來表述文藝復興的精髓,詩意得來又擲地有聲。

香港藝術館疫下閉館重開後第一個國際大展「波提切利與他的非凡時空──烏菲茲美術館珍藏展」,迎來該美術館42幅文藝復興早期藝術大師如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Filippo Lippi、Pietro Perugino、Cosimo Rosselli、Lorenzo di Credi、Piero del Pollaiolo等真迹,透過人物肖像和宗教題材的描繪,反映當時藝術家所追求的人本精神。其中十幅展品是波提切利手筆,包括讓他一舉成名的大作《三王朝聖》。

波提切利絕對是文藝復興代名詞般的畫家,以作品甚至一生來體現文藝復興。例如他開始描繪神話故事而不只是描繪聖經,又開始畫禁忌的裸體,視之為神所創造出來的自然最美姿態(之前基督教教義認為裸體是羞恥的事),在畫的技術以至觀念上,這些事本身就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走進烏菲茲美術館,誰都會知道文藝復興絕對不只有知名的達文西與米高安哲奴,只是大多數藝術家的名字不及他倆響亮,作品題材也幾乎都是宗教畫,所以大家才對其他大師相對陌生。

十五世紀前期,佛羅倫斯是個實驗古典文化的地方,所以有了「文藝復興」。按照透視法觀看世界,從意象反映出人文主義的價值,擴展至整個歐洲。文藝復興,顧名思義,其意思就是「文學與藝術的復興」,有死而復生的含意。這次整個展覽讓我看到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畫家的群星拱照,同時也滲進波提切利的經歷,觀察其作品風格的轉變,見證一個畫家由璀璨歸於孤寂,他甚至將自己部份大作燒毀於「虛榮的篝火」;波提切利的作品也由「新柏拉圖主義」哲學的鋒芒畢露變到神秘沉鬱,晚年他生活潦倒,與兩根柺杖度過餘生。

從波提切利的藝術生涯也讓人看到,一個成功藝術家不只是一個獨立個體,成名或許要配合天時、地利,最重要是人和(除了金主還有競藝的同行)。

波提切利最早期的肖像畫之一,他筆下人物逼真,渴望與觀眾建立連繫,而當時只有男性才可以畫七分面,女性肖像只能畫側面。

呈現人性 反映真實世界

每一個成功的藝術家背後,都有一班默默支持他的人,波提切利背後除了有賞識他的贊助人、技巧了得的師傅、美麗迷人的繆斯,還有一眾追求真理的哲學家,他們以復興柏拉圖思想為己任,反對基督教的禁慾教義,高舉人性與自由。受到這個思潮影響,波提切利與同期的藝術家嘗試更真實地呈現人與世界,為畫作注入深厚感情與人文關懷,同時提倡仔細觀察自然,運用透視法等科學手法呈現立體空間,讓藝術成為真實世界的寫照。

波提切利師承Fra' Filippo Lippi(傳聞風流的他曾與修女私奔並生下其後同樣成為畫家的兒子Filippino Lippi)。後來老師猝死,年輕的波提切利開始擁有自己的工作室,並在美第奇家族(Medici)的資助下,創作無數名畫,得享長達了逾廿年的事業坦途。

其實,文藝復興時期,幾乎所有的大師包括達文西、米高安哲奴與拉斐爾,都與一些富商家族發生過密切關係,他們的收藏也是多不勝數。波提切利的贊助人便是著名的美第奇家族。烏菲茲美術館幾乎就是這家族私人藏品的展覽,美術館的地址本身也是家族統治佛羅倫斯時所用的辦公室。

《與眾天使朝拜聖子》引用了聖經典故「閉鎖的園」,波提切利很多名作都以玫瑰叢來象徵聖母。

富豪文人 推動歷史序幕

是次展覽的重點展《三王朝聖》便是富商Gaspare di Zanobi del Lama向他訂購送給美第奇家族的禮物。這幅畫最奇特之處,就是波提切利將三王都畫成了美第奇家族的人。那個在聖母前面,手捧嬰兒耶穌小腳的老人就是美第奇家族的老祖宗Cosimo di Giovanni de' Medici,其他圍繞着的人也都是家族的重要人物。而最右邊穿着件寬大長袍、正轉頭看畫面之外、神情泰然自若的青年,就是波提切利本人。這安排是否說明畫家早有心想攀龍附鳳?就要問他本尊,但當時而言的確是一種獨特的簽名形式,日後在拉斐爾的名作中也看到這種「簽名」。

另外,館長Eike D. Schmidt也提到一點,若不肯定知道這家族有多喜歡年輕的波提切利,否則委託人不會放任他這樣做這種「有伏」的風險。在42幅作品當中,看到文藝復興的革命精神外,也反映藝術家與委託人的關係,借此探討當時富豪家族與文人圈子如何攜手推動歷史上新時代的序幕。

《維納斯》出自另一文藝復興時期大師Lorenzo di Credi手筆,形象源自古典雕塑《含羞的維納斯》。這類畫後來被指淫慾邪惡而被燒毀,此乃少數Credi倖存之作。

Cosimo Rosselli的《三王朝聖》,最吸引觀眾的是畫右方的一座破舊茅棚,象徵耶穌基督降臨前世人文明的衰落。

《艾斯德爾與薛西斯王的故事:皇后瓦市提的盛宴》,兩幅系列式敍事畫,Jacopo del Sellaio作品,講述聖經裏猶大、以斯帖和她丈夫波斯國王Ahasuerus的故事。

轉清規畫風 名家敵不過時代

時代演變,「奢華王」羅倫佐一死,在激進教士薩佛納羅拉(Savonarola)指揮下,轉為以追求極度清貧的思想為主,一改以往享樂生活方式。身為創造美的大師而引領風騷的波提切利心境逆轉,畫風也漸由人文主義,回到中世紀時的清規式模樣,如《阿佩利斯的毀謗》等,充滿神秘氣息,他也逐漸被人遺忘,他甚至把自己多幅畫作丟進「虛榮的篝火」燒毀。從幾幅畫家前期作品包括《聖母與聖嬰》等,與後期的作品對照,也可看到當中差異。波提切利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維納斯的誕生》和《春》,可惜今次並未有出現在香港的展覽,但在疫症肆虐下能成功舉辦如此規模的波提切利作品展也殊不簡單。

另外的一些展覽作品,來自其他文藝復興早期藝術大師如Filippo Lippi、Pietro Perugino、Cosimo Rosselli、Lorenzo di Credi、Piero del Pollaiolo等,例如《維納斯》描繪的女神,由曾經與達文西一同工作的Lorenzo di Credi所畫,形象源自古典雕塑《含羞的維納斯》的經典造型。這種畫作後來被指淫慾邪惡而被燒毀,此乃少數Credi倖存之作。

波提切利與其他文藝復興大師身處的時代,經歷財閥和教廷的政治、權力及派系鬥爭,那種風雲詭譎、血腥殘酷,絕不比任何一幅懾人大作遜色。

波提切利早期的《聖母、聖子與聖若翰洗者》,繪於約1467年,畫中聖子對母親流露溫柔依戀的神情。

畫作本身的物料質感讓人如置身古時。《海格力斯和涅墨亞獅子》以蛋彩繪於木板,看到這位「活躍於1441年」大師級畫家創作的溫度。

波提切利與他的非凡時空──烏菲茲美術館珍藏展

日期:即日至2021年2月24日

地點:尖沙嘴香港藝術館

票價:標準票$30、優惠票$15

採訪、攝影:鄭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