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美國大選投票正日,雖說是投票日,但截至11月1日,已有超過9,000萬選民提早投票,超過上屆總投票人數的三分之二,而且預計仍會有一大批選民選擇在正日投票,今屆因兩黨對立激烈衝高投票率,毋庸置疑。傳統智慧告訴我們,投票率高對民主黨較為有利,因為共和黨鐵票是逢選必投;而民主黨選民則要有大議題刺激才會傾力投票。當然,投票率高本身並不能說明選民意願為何,這傳統智慧在今屆站不站得住腳,很快便有分曉。
四年一度的大選,也是定期檢視美國民情的風向標。筆者上周曾提及,今屆大選美國撕裂嚴重,除了有特朗普這表面近因外,也有美國政治光譜擴闊的深層原因。前者可能會隨着特朗普敗選而漸漸降溫,後者卻不論誰勝誰負也會長期存在;甚至可以說,是後者塑造了前者,而前者則深化了後者。因此,即使特朗普敗選,並不代表美國就一定能回到「前特朗普時代」,政治光譜的擴闊隨時可以造就一個個「新特朗普」,在光譜的對立面亦然。當美國政治光譜擴闊的狀態將長期存在,其走向如何影響美國中長期的政治生態變化,以至如何應對這種變化,也成了美國政界及學術界關心的課題。
其中一個思維,是嘗試回到過去,修補裂縫,盡力將兩極拉回中間。民主黨候選人拜登便是走在此一路線上。作為其黨內建制派的代表人物,他在這場選戰中一方面要爭取左翼進步派選民的支持,另一方面又試圖向溫和共和黨人招手;在其傳聞的內閣名單中,既有進步運動的領軍人物桑德斯,亦有溫和共和黨人在被考慮之列。這一切動作,皆是希望重返往日穩定的建制結構,讓政爭在中間偏左和中間偏右中搖擺,也令跨黨派合作重新成為可能。
然而,此一「時光倒流」的想法正正忽略了兩翼反建制運動抬頭的根本原因。過往長期穩定的中間建制結構,令兩黨主流在不少政策上大同小異,而左右兩翼的感受則長期被忽略;這在報章和電視主導社會輿論的舊日仍可維持,卻阻止不了兩翼被忽視的聲音隨互聯網普及乘勢而起。此外,這一中間結構亦容易被商界及利益團體利用,不少利益團體說客慣於在選戰中「買兩邊」以確保自身利益,這就是被兩翼反建制運動共同唾棄的華盛頓金權政治由來。拜登想「回到過去」,縱然此次可能憑反特朗普的民氣擊敗對手,卻消滅不了產生特朗普的土壤。因為雖然特朗普「反金權政治」的姿態是假,其背後人民的訴求卻是真的,只消看看他和桑德斯各自領軍的反建制運動方興未艾,當可知曉。
或許更能治本的方法,是讓這擴闊了的光譜能在政治體制中反映出來。但現時美國的政制設計先天上有利於兩黨輪替而不利於第三、四、五勢力,因此兩翼只能以蠶食各自黨內主流派的方式來增加影響力;特朗普成為共和黨主流、進步派新晉屢屢在公職初選中扳倒民主黨建制候選人,都是這一趨勢的表現。但是這一來卻增加了兩黨的距離,變相令對立深化。解決之道在於對美國政制進行改革,將「勝者全取」此類維護兩黨壟斷的機制廢除,讓第三、四、五勢力更易進入權力結構之中。此一來可更準確反映美國民眾真實想法,不用將多元的意識形態以兩黨框死,又可以減低利益團體或是外國勢力「買晒咁多邊」的機會,弱化金權政治。倡議此類改革的聲音近年在美國不斷增加,其中又以左翼進步派最為積極,然而當中涉及修憲和打破兩黨壟斷利益,實行難度絕對不低。能否成事、對美國中遠期政治發展有何影響,將會是值得留意美國者關注的看點。
林海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