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美股市上周五提前「哈囉喂」,指數跌幅並未反映市寬多差,明星股、新經濟股、舊經濟股,以至公用股都跌埋一份。股票市場由3月谷底反彈,低位撈貨的任何位沽都贏,下行壓力不輕。
上周不少公司公佈季度業績,較市場預期好的公司不少,但最後也是殺跌收場,那就說明,上市公司股價受外在因素更甚於受基本面影響。
外在因素最難捉摸就是散戶情緒,過去一季美股牛氣衝天,歸功於大量散戶湧入美股,有機構投資者指,美聯儲貨幣政策雖能支撐信貸市場,卻無法拯救股市,最後恐導致一波大跌。
年初武漢肺炎大流行之際,標榜免佣的Robinhood獲得300萬破紀錄新客,千禧代擁抱高風險,不怕死衝入航空股和遊輪股,被市場譏笑為傻錢 (dumb money),羅賓漢聯合創始人最近上節目時指,長期來看,年輕客戶將波動性和每次的跌市都視為吸納的機會,體現股神的別人恐懼我貪婪。
千禧代對投資的急進未必是傻,或是環境逼出來。在金融海嘯後的資產黃金十年,千禧代正值是求學階段,投身社會生活壓力也大,畢業後人工購買力大不如前,學債壓力沉重,物價飛漲,每月可支配收入低,故必須透過跌市和選爆發力強的股票去累積財富,富貴險中求也是他們在資產抗爭的一種模式。
殘酷現實是股票市場從來誰錢多誰話事,高盛圖表顯示,千禧一代僅佔全球39萬億美元股票和基金資產的3%,然而他們已佔勞動人口一個重要比重。在資產佔比強弱懸殊的劣勢下,千禧代要不改變遊戲玩法,要不靈活地打這場逆境波,不與市場硬碰轉身要快,共勉之。
Samant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