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前一個星期,巴雷特出任美國最高法院第九名大法官;坊間咸以為保守陣營自此以6比3之數壓倒進步派,司法取向將有巨變。當真?
真確不過的是,經此一變天主教徒將獨大。巴雷特加盟之先,八名大法官當中有五名天主教徒,包括院長羅拔時及最資深大法官譚瑪仕,意大利裔的阿利托,拉丁裔的索托瑪約,及特朗普推舉、被指有性侵之嫌的卡瓦諾。加上巴雷特合共六名天主教徒。特朗普推舉的第一位大法官戈蘇奇跟卡瓦諾是耶穌會辦中學的師兄弟,說得上是半個天主教徒。九名大法官,六又二分一是天主教徒,聲勢之浩大,得未曾有。
此六又二分一名大法官有個共通點:他們都入讀要求嚴謹的私立天主教中學,自小養成讀書習慣,打好入讀東岸常青藤大學的根柢。雖為天主教徒,巴雷特是中西部聖母大學而非東岸常青藤大學產品,堪稱異數。然而她跟其他兩名特朗普推舉的大法官一樣,都是在2016年去世的史嘉理雅大法官的追隨者。史大法官有九名子女,不用說也是天主教徒了。人亡而政彰,其影響力有增無已,並非因為他是天主教徒,而是其司法理念追隨者眾。此是何理念?
恪守憲法條文、「依書直判」的「原教旨主義」(Textualism):詮釋法律純粹以憲法文本為準,而不臆測制憲者的用心。文字是死的,人是活的;一本通書睇到老的「原教旨主義」豈非食古而不化?叫人奇怪的是,在瞬息萬變的資訊時代,宗法死板條文竟又贏得年輕大法官——巴雷特48歲、戈蘇奇53歲、卡瓦諾55歲——的支持。何也?
三權分立、互相制衡乃美國的立憲精神。憲法訂明立法權歸於人民代表,司法權歸於法院;兩不從屬,不得越權。讓戈蘇奇來演繹,立法權向前看,制訂條文規範將發未發的行為;司法權往後望,按現存法規解決當前的糾紛。立法者若越俎代庖兼職法官,等同秋後算賬。不受投票箱制裁的法院若然兼職立法,將不難拂逆民意、倒行逆施。故此立法、司法相互制衡乃防止暴政、保障人權之本。然而法院亦須與時並進,因應環境的變遷而釋法吧?
美國的槍擊事件無日無之。無論在外國或是美國,好些人都認為容許私人持械的憲法第二修正案乃觸發慘案之底因。事實上這些年來不斷有挑戰第二修正案的禁槍官司打上最高法院,經史嘉理雅努力,一一被駁回,持械權反而日益穩固。這位有九名子女的天主教徒難道沒有惻隱之心?
非也。憲法賦予私人持械權。每個人的情操有別,甲法官出於憐憫之心挖空第二修正案,乙法官按其個人喜好挖空第三修正案,憲法早晚將蕩然無存矣。憲法訂有明確的修憲程序,第二修正案果是不合時宜,反對者大可以動手修憲,而非要求沒有民意基礎的法院代行立法。面對洶湧輿情,猶千萬人吾往矣,其清晰的司法理念固然叫人敬佩,史嘉理雅的道德勇氣尤其令人景仰。
美國在1789年立憲。即使有過人智慧,制憲者亦不可能預見230年來不斷湧現的紛爭,妥為擺平。然而史嘉理雅認為憲法條文絕非懸空而立,而是彼此邏輯緊扣;法官詮釋憲法須受其整體邏輯所制約。40名簽署憲法的人從國父華盛頓到起草《獨立宣言》的傑佛遜皆為奴隸主。可是第14條修正案訂明,人人享有平等的法律保護。如斯一來,種族、性別、年齡等歧視還怎能經得起法律的挑戰?
既為「原教旨主義」,史嘉理雅認為法官的工作並非分析事實、辨其真偽,而是按條文的邏輯作出裁決。故此他認為法官的判詞應開宗明義,道明其裁決是何所本(Text)、邏輯何在, 而非平衡控辯雙方舉陳的事實按其個人的才智判決勝負。判案須為法律的文本、其背後的邏輯所制約規範,不為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的民情牽着鼻子走。
《基本法》乃香港的小憲法,其整體邏輯為「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年來香港的種種所謂糾結,由此而引發的撕裂,又莫非有人不甘為條文背後的邏輯所制約而胡作妄為?
楊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