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跟幾位在我組織的產銷班工作的農青談了一夜,想了解他們更多的想法,畢竟這個培訓本地青年農夫的計劃已差不多有三年時間了,年輕人要更仔細想想學師後,往後的農夫路要如何走下去。
為甚麼揀在開耕這個最是農忙的時候傾談呢?事緣年初時的四位農青合作生產冬瓜時,大家有點貌合神離,工作效率不彰,人手多了但卻差強人意。我已在暑期農閒時跟大家商討並重新組織及訂立新的目標,四人之中有兩位女孩各自獨立搞自己的生產項目去了,剩下兩個男孩子與新加入的阿Mike組成了新的冬季高麗菜產銷班,並擴大了一半的生產面積,希望重整士氣。
那兩個年輕人分別是今年29歲的阿King和23歲的大B,他們兩位在兩年多前加入這個培訓農青的產銷班,在這之前也在其他農莊做過散工和義工,但在我看來都是玩票性質,算不上有用的經驗,需要重新學習。以前我有一個講談種植技術的分享會,阿King必早早佔坐第一排,並不時發問請教,我便對他有些印象,慢慢認識之後,知道他想投身農業工作並希望提升技術當職業農夫。而大B在中學時就在一個社區農莊當義工,畢業後便一直在那裏幫手,並沒有其他的社會工作經驗,在朋友的引薦下希望我能教導他農藝。其實,一直有不少朋友想來我的農場當義工學習,而我又很怕麻煩,所以我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就是要這些「有心」來學習的人去翻鋤一畦八十多呎長的農地,如果半途棄權、怕髒或只顧拭汗、打卡、拍照的,那就請他們「自便」啦,我可沒時間和玩玩的在田裏浪費時間,而大師兄及這兩位師弟都能好好跨過這簡單的一關,在我眼中他們都是不怕辛苦的乖孩子,所以在計劃之始便邀請他們組隊(有點像韓國的歌星育成計劃)。
計劃的第一年,大家很有士氣,有新兵不怕苦的幹勁,做出了一點成績,但近一年卻有「回塘」迹象,我想想二十多歲人做了兩三年便回塘,真的覺得匪夷所思!剖析之下,他們可不是偷懶或是甚麼,而是很容易「習慣」身邊的處境,而不奮起改變。現在不少年輕人對前途沒甚期望,不愛受主流價值觀束縛,想過自由自主的生活,慣常以兼職的方式為生餬口,養成當一日和尚敲一日鐘的原地踏步心態。再加上「農夫」這一角色被公眾營造出一種新的stereotype形象:當農夫是一種歸園田居的「心境」,或是環保領域的化身,卻不是「出人頭地」的專業。
我問大B阿King加入了兩年學師,將來有何打算,何時開辦自己的農莊,他們都推三說四,覺得現在挺不錯,想再留下幾年⋯⋯
我當然大發雷霆啦。這計劃的原意是希望扶年輕人一把,可不是一個養金魚的避風塘,即跟他們重申計劃的原意與規矩,這一年要他們負擔田地租金與肥料開支,弄好收支平衡,不要過度依賴基金的支援,當一個真正有個人能力的農夫。我更在面書寫下:
「做一次唔得就做十次,十次唔得就做一百次。一個鐘做唔切就做十個鐘,十個鐘做唔切就通宵。唔想通宵就練快d,耕田想叻就係咁!」
這一個月,三個新舊農青基本上每日都工作到半夜,不但是心態,身體能力,手勢技巧都大有進步,所以「責任越大能力越大」果然是至理名言,年輕人好好記住,加油啊!耕田也是專業呀!
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