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裁員後 危機未除 國泰價殘 墮估值陷阱

大裁員後 危機未除 
國泰價殘 墮估值陷阱

【數碼金魚缸】過去一周市場焦點是國泰航空(293)。這家因管理不善而在全球航空公司排名榜節節下跌的航空公司,進行了大規模裁員。市場無情,由於憧憬裁員節省成本,消息公佈當日股價曾一度大升贈興。自從武漢肺炎擴散全球,航空業首當其衝,加上年初油價大跌令國泰對沖燃油合約虧損加劇,最終需要大折讓供股及向政府求救。員工成本是國泰第二大營運支出,裁員瘦身後國泰是否脫離危機尚有待觀察。國泰股票值幾多錢,目前是否一個撈底機會,接下來為你一一解答。

翻開國泰年報的第一個印象是,整盤生意的邊際利潤率出奇地低。2019年是上一個錄得利潤的財政年度,集團收入1,069億元,盈利卻只有區區的16.9億元,邊際利潤率只有1.6%。

2020年上半年,面對肺炎疫情正面衝擊,鎖國封關的防疫措施令客運量需求大跌;連同燃油對沖合約損失,期內大幅虧損98億元。這是一盤利潤微乎其微的生意,只要收入稍有下降或支出稍有提升,便會轉盈為虧;這也許是管理層當初決定對沖燃油支出的一大動機。儘管出發點可能是善意,卻成為了集團持續的惡夢。

利潤率低 對沖燃油最大敗筆

燃油開支大約佔營業開支的28%,是最大的一項支出;如果能減省一部份,足夠令邊際利潤率大增。不過,筆者抽取國泰股價和油價的歷史數據,卻發現過去20年,油價及國泰股價的相關系數是正數(圖一),而且計算時間越長,正向關係越強。

簡單而言,儘管燃油是最大支出,油價的升跌卻與航空業務有着天然的對沖關係。在經濟環境好的日子,航空業需求上升,油價也會上升。如果管理層選擇在這個時間抱着「遲買貴兩舊」的心態買入多於實際需要的期油合約 ,就是選擇放棄了這種天然的對沖;導致在經濟周期下跌時,油價成本卻鎖定於上一個周期的高點。管理層就連基本市場供求關係也不懂,終於鑄成大錯。

推算股價4.75元 下跌空間大

國泰在年初宣佈390億元資本重組計劃,除了向政府融資至少273億元外,亦向現有股東推出11供7的供股方案、集資117億元。早前再宣佈大規模裁員計劃,削減約8,500個職位,包括裁去約5,300名駐港員工及600名非駐港員工,並停止營運有35年歷史的國泰港龍航空。

大刀闊斧的重組,能否拯救公司脫離危機,甚至出現投資價值?由於國泰目前沒有盈利,派息無期,因此單純基於盈利或股息的估值模型也不適用。沒有賺錢能力的公司,只好使用資產負債表作為估值依據,選擇了剩餘收入(residual income)估值模型。

簡單而言,公司的市賬率(P/B ratio,PB),主要跟股東權益回報率(ROE)掛鈎,ROE越高、市場給予的PB越高。相反,如果ROE低於股東要求回報率,估值便會低於賬面值,PB便會低於1倍。換句話說,可以用公司的ROE推算出股份的合理PB倍數,或是使用市場願意給予的PB估值,算出引伸的ROE去判斷估值是否合理。

在國泰供股前,市場給予的PB大約只有0.5倍,引伸ROE約5%;PB折讓大,代表ROE一直低於股東要求回報率。由於發生大折讓供股,供股後的每股資產淨值進一步攤薄,如果以相同的引伸ROE(約5%)輸入估值模型,給出目標價大約是4.75元,距離現價約有兩成下跌空間。

然而,筆者認為在疫情衝擊下,5%的ROE目標也不易達成,尤其供股後股東權益基數變大,畢竟對上一次做到5%以上已經是2016年。根據估值模型模擬情景(圖二),假如ROE維持5%以下,目標價只能維持於深色區域,即大約是5元。

資產值折讓大非賣點 勿撈底

現價買入國泰的投資者,希望疫情過去,運載量復蘇令市場對公司的估值重估,進入「圖二」的黃色高估值區域而獲利。然而,這等於賭博航空業的下一個周期到來,或是可遇不可求的奇蹟。

作為投資者,看到市場上利潤率更高,ROE更穩定,業務更有增長潛力的公司比比皆是;買股票首選盈利能力高的公司,資產值折讓大絕不是賣點。所以,目前國泰是估值陷阱,不要輕易撈底。

筆者使用Jupyter Notebook編寫了這個估值模型,有興趣的讀者可前往Github(https://bit.ly/3jNNHUg)直接觀看結果或運行原始碼。

量子雪球

作者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