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 :林鄭訪京乞援形同「飲鴆止渴」(盧峯)

蘋論 :林鄭訪京乞援形同「飲鴆止渴」(盧峯)

搶在美國總統大選前召開的中共五中全會上星期閉幕。從結果看,今次全會頗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味道;報告提出了到2035年的發展大計,但任何具體數字的指標都沒有,倒是有一大堆假大空的話包括反覆強調要支持習近平這個領導核心。記者會上,面目模糊的官員不忘提醒所有人五中全會的決定及計劃都是在習近平倡議、指導下完成。簡而言之,五中全會公報不過在傳達習近平的「御旨」,而中共中央全會不過像封建王朝的「軍機處」,主要為習核心「擬旨」。

只懂向中共高層拿政策優惠

五中全會公告只有水份沒有養份,有關香港的內容則只剩「要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十三個字,連如何融入中國發展大局,如何配合2035年的大計或一帶一路或大灣區也沒說,至於在內外雙循環格局中有何位置同樣不置一詞,習近平及中共不把香港放在眼裏的想法躍然紙上。

北京當權者擺出這副態度除了展現那種"You’re in my pocket"的傲慢外,林鄭及特區政府官員的窩囊同樣是重要原因。

首先,香港向來自定本身的發展策略與方向,具體寫在每年的施政報告中。首任特首董建華能力不濟,可他仍盡力研究各種各樣的大計如甚麼中藥港、數碼港、鮮花港……等,希望為在亞洲金融風暴中受重創的香港找尋出路。老董的大計無疑大部份行不通又或只是好大喜功,但至少反映他有決心及志氣自行為香港找出路,不打算倚賴任何人包括中國。另一位特首曾蔭權面對零八年的金融海嘯同樣沉着應對,跟班子研議短中長的計策處理危機,讓香港重新出發,走出困境。

林鄭跟她的班子卻不一樣。香港在武肺疫潮及特區政府倒行逆施人禍下經濟大倒退,社會氣氛空氣低迷,移民潮再起。面對如此艱難的處境,任何有為有抱負的政治領袖都會努力自行研究對策及出路,希望帶領民眾盡快走出困局。誰知林鄭及她的官員們卻只懂得向中共高層「撒嬌」拿政策優惠,不惜打破多年來的政治傳統及堅持,把為香港發展定調子設方向的施政報告來個無了期推遲,說要拿到北京政府的優惠政策充實內容才一併公佈。

林鄭推遲施政報告的做法令香港登時變得像陷入濃霧無法自救的「郵輪」,令市民信心及自信進一步受到打擊,更讓北京官場從上到下瞧不起,認為香港非但光輝不再,更成了「窮親戚」要向內地伸手要好處。既然香港已成自甘仰人鼻息的地方,內地官方最重要的文件自然不會多提,更不會期望它發揮甚麼積極作用。要不是港澳好歹是個煞有介事成立的特區,只怕連那一句「保持長期繁榮穩定」也要省掉。

「戰狼」上身 自毀與外國關係

另一方面,中共在西方圍堵下被迫提出所謂內外雙循環策略自救,其中對外循環本來需要利用香港較好的對外經貿關係及中介人角色,讓內地企業資金較容易與國際市場銜接。可是,林鄭及她的官員們自今年中開始「戰狼」上身,不但沒有盡力在中美夾縫中保住香港的周旋空間與中介人位置,反而來個一面倒的策略,不惜主動破壞香港跟西方國家的關係,又不時對外國政府來個口誅筆伐,擺出一副不惜反面的倨傲姿態。

短期而言,「戰狼」上身及一面倒倚賴北京可能討得習近平歡心,但中長期而言則會從根本削弱香港作為中國與國際、東方與西方的中介人角色及作用,外企固然正重新考慮在香港的投資,內地企業也因為香港變得向內望而不再視香港為走向世界的踏腳石,改為選擇新加坡作為跳板,又或改為倚賴深圳、上海作為國際線的中轉站。這樣下來,香港本身的經濟活力、競爭力固然逐步衰退,在中國經濟大局中則變得無關痛癢,可有可無。

明天,林鄭就會跟幾位局長上京乞求中央各部委惠賜各項優惠政策,以示自己打得。可不管她拿到甚麼,中長期而言都將會削弱香港的優勢與作用,令香港加快走坡路,形同飲鴆止渴。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