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情講趣●貴族象徵 千秋萬世磨水石字

港情講趣●貴族象徵 千秋萬世磨水石字

如果,貨車字總是唔聲唔聲在你身邊出現,那磨水石(即我們常說的水磨石,行內人慣稱磨水石)字,就是在歷史中漸漸退隱,消失中的貴族級民間字。

「保育復修以外,對上一次做磨水石字?嘩……都十幾廿年前囉!」53歲的馮偉強師傅是古物古蹟維修協會的會長,在他入行做泥水的紅褲子的年代,個個都要去學書法寫書法,「唔叻都要識少少。識咗可以幫手做埋招牌,搵到食。」

30歲徐啟軒(Stefan)四年前開始研究水泥,「因為水泥就喺我哋身邊,但永遠被油漆或磚瓦遮蓋,我要佢重見天日。」變了個日日溝泥的水泥(泥水)藝術家,再後來,又自學製作磨水石。去年4月,適逢馮師傅在皇后大道西一號的三層戰前老屋,維修那幾條本來白底紅字的石柱招牌,他膽粗粗走去拜師。奶白色的柱子底部,有個小小的淡黃色的印,Stefan笑說:「呢撻我整的!嗰日溝色溝得唔好。」

皇后大道西一號「有記合臘味家」,1956年前已開業,那對水磨石柱足有64年歷史。

我們請Stefan(右)製作了一套磨水石字跟馮師傅做訪問,但兩天風乾時間太趕急,字體龜裂剝落。

水泥要混和到「像BB熱氣時的便便」般的質感。

因為有雷射切割,書法特有的砂筆筆觸得以保留。過去靠師傅雕刻字款的年代就較難呈現了。

混入膠樽蓋或膠粒作upcycling。

混入銅粒,陽光下閃閃生光。

製作時忌太曬太濕 保養好歷久常新

老唐樓賣了給一對外籍姐弟,他們特意請師傅來復修招牌磨水石廊柱。那時柱子被鐵皮圍着,拆後露出「有記合燒臘」油漆柱,業主大喜,惟馮師傅小心翼翼鏟掉油漆,才露出本來綠字的廣告標語「聘禮金猪臘味總滙」,「一般做法可能一個打磨機磨落去,柱上的字就毀了。」

這些磨水石字有多個做法。若是平面的招牌,泥水師傅可以混好石米漿,跟着書法家的筆迹塑好字形,等字體乾透後才裝到招牌上,填補旁邊的底色漿,最後打磨成方方正正的招牌。但若是像這樣的石柱,他們就要坐在柱子現場,在柱子上用釘釘出字形,石米漿塗在上面,再慢慢雕出字形。乾透後才抽走釘子,修補孔洞及填補底色。過程中柱子會慢慢風乾,師傅們天天灑水養護它,「所謂磨水,就是一邊沾水一邊打磨,一吸一乾之間,水泥柱會起化學作用,越磨越滑。單是養護打磨及風乾,最少要廿日。」要是下雨太濕、晴天太曬都不適宜,養護得當,柱子可以百年不風化;反之,幾十年就風化龜裂。常說磨水石在扮大理石,但依然是富貴象徵,因為這樣的一條柱,得來都超級不易。

惟對住地產霸權,你個招牌頂得過千秋萬世,你份租約都未必捱得過明年春天,再做磨水石字招牌的機會越來越少,Stefan就試着用新方法,將工藝變成新作品謀出路。馮師傅的年代,磨水石字裏多數混入細碎的石米粒。那是最便宜、平實及常見的建築物料。Stefan則試着混入切碎的膠水樽蓋,測試upcycling效果;混入銅粒,打磨後在陽光下閃着金光;混入螢石,日光下平平無奇,熄燈後即透出綠色螢光,幾好玩。為了拍攝,我們請他用新方法為馮師傅的墨寶製作一套磨水石字。

復修以外,馮師傅還為皇后大道西一號多製作了一條磨水石廊柱,留下自己的墨寶。

科技發達,馮師傅寫好字後已可用雷射切割及矽膠倒模出石模。

雷射切割矽膠倒模 保留書法特色

科技進步,過去師傅先做凸字再填底色,今日Stefan先用雷射切割將字切好,矽膠倒模;調米漿先填底色色板,等幾日風乾,再填凹字,「過去技術限制,磨水石字好難表現書法的砂筆效果,簡潔有力的北魏體更受歡迎。現在的倒模技術成熟,這些細緻的砂筆效果得以保留,馮師傅最喜歡了。」

三四天等底板乾透,就可填字體米漿。仔細將石米同色粉混成「像BB熱氣便便的質感」,四個直徑約10厘米的字,20分鐘內就要填滿,之後要震漿,確保米漿填滿每個孔洞。時間關係,我哋又請Stefan預先兩日完成磨水石字板,可以影打磨。事實上,沒有廿日反覆來回的淋水打磨滋養,部份石米字會乾裂掉落,Stefan說:「我盡晒力喇,但大自然法則你都係冇得鬥。」科技如何進步,面對磨水石,欲速則不達。馮師傅陰陰嘴笑着計數,「如以現在泥水工1,400元一工計,弄這個招牌廿日走唔甩。未計材料,你這招牌起碼值二萬八啊!我開單畀《蘋果日報》?」大家下次在街上看到磨水石字招牌,麻煩好好欣賞,細J一番。

用磨石(左)或機器,將磨水石打磨至平滑。

填泥時要輕輕震動鏟子,叫做「震漿」,震掉水泥裏的氣泡。

記者:陳慧敏

攝影:鄧欣、許先煜、劉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