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別有風味

飲食男女●別有風味

有沒有覺得,港島區就如一棵大樹。

中環、灣仔是樹幹,向來驕傲,聰明拔尖,衣襟艷麗,讓人虛榮。

樹大有旁枝,長出了香港仔的純樸;又有北角的念舊,

還有一個頗有趣的西營盤,總是耐人尋味。

人大了,就會嚐到生活中的味道。不需要清澈如水,素淡中帶點庸俗也挺好;

不追求濃郁如醬,風味裏頭帶點甘醇就不錯;不講究出類拔萃,最好是平凡中又帶點浪蕩。

這股味道,姣好如西營盤。

如果說中環的嫵媚令人蠢蠢欲動,那麼,西營盤的不羈就令人流連忘返。

這次故事的主人翁—坤哥、阿騰,正是離不開西營盤的兩兄弟,大半生都蹓躂在此。

浮浮沉沉地搞食肆,靠的是老街坊的支持,還有一煲氤氳的煲仔飯。

他們說西營盤最溫暖,外面的都是虛火。又說,煲仔飯最老實,不如其他取巧。

不過,味道這回事,孰好孰壞,公有公說,婆有婆說,反正筆者咀嚼下來,覺得甚好。

難兄難弟

白天的西營盤,其實格調跟其他地方沒有兩樣,都是坐落了密麻的商店及食肆,馬路中又夾雜着電車軌,闊路窄巷,縱橫交錯。隨着太陽西沉,此地的不馴才尾隨着月亮嶄露。途人解去了日頭亮麗的衣鬢,換上了一身便衣,石屎路上踱步的,盡是波鞋、涼鞋、拖鞋。這裏的大型連鎖店不算少,入夜後縱使燈火通明,卻也搶不去旁邊小店的風采。來到皇后大道西,兩邊食店林立,讓人舉步不定。驀地,就在桂香街的轉角處,聞到了一陣焦香。探頭一看,隱約看到了一個闊落的店面,滲透出點點白光,轉彎再望,一個偌大的紅色招牌高掛頂上,金漆揮了「坤記煲仔小菜」六字。名字聽着耳熟,再看看左邊的玻璃櫥窗內,炊煙正盛,一個個瓷煲並列着,這畫面方才令人省起,啊,那家很有名的「坤記煲仔飯」!

「呢煲煲仔飯已經好多年啦,幾十年啊!由後生做到老,真係唔係講笑。」一個略胖戴着眼鏡的男人倏地從身後擦過,淡淡地笑說。他是阿騰,他失笑:「啲街坊啊,成日見我騰上騰落,所以咪叫我阿騰囉!哈哈。」他其實是坤記的老闆,不過不是面前這一家,而是往下走一點,電車路上的那一家。兩家店名一模一樣,當然是有親。一個身影從櫥窗內掠過,高高瘦瘦,神情卻沒那麼和善,身影的主人正是這家坤記的老闆,也是阿騰的弟弟,人稱坤哥。這個金漆招牌大概高掛了十來二十年,阿騰說這煲仔飯煲了幾十年也不是騙人,這就要從一九七四年說起。

兄弟二人是中山人,一九七四年游水來香港。二人皆被同鄉介紹去當廚子,兄長去了做中餐,曾經在街上煲煲仔飯,當年不是太流行,食客都是上了年紀的人,求實際飽肚,後來他功夫漸了得,在大酒樓當上了大廚;弟弟則去了學西餐,連花園餐廳都做過。直至一九八五年,兄弟二人決定合夥在西營盤開茶餐廳。坤哥開口:「同我大佬一齊開檔試吓啊嘛,睇吓自己得唔得囉!」最初,茶餐廳都是做些碟頭飯、炒小菜,生意一般,當時他們倆一邊做,有不少街坊來吐槽,着他們不用浪費時間,因為附近所有人都知道,這個舖位做不長久,每間都快速倒閉,但因為一煲煲仔飯,卻讓其鹹魚翻生。那麼,開茶餐廳又為何做起煲仔飯來呢?事緣當時是冬天,一個行家提醒他,這個時間不如試試做煲仔飯,他才記起有這一回事,於是便起爐生火,開始賣煲仔飯,怎料,一做就大賣,生意興隆。坤哥雖是西廚出身,但甚有天份,而且有心機,很快就學會了,他一臉輕鬆表示:「一開始唔識,咁咪睇大佬做囉,冇話教唔教,好簡單啫,一學就識。」他就是那麼瀟灑之人,可是真要詳細講如何做煲仔飯,可複雜了。

舊陣時,他們用一個個炭爐來煲飯,因為一直把飯煲放在明火之上,容易燶底導致煲出來的飯不好,於是他們做了一個長形的燒架,裏頭放些炭,把燒乾水的飯煲放上去烘熟,效果更好。不過,現時不准用炭,所以改用火山石,煲飯的方法一樣。除了爐火外,米當然是重要的一環。他們有固定的米行入貨,用的是金鳳米,舊米比較乾身;新米比較軟身,故此要控制口感,需要新舊米混合。下午三點洗完米,放在篩子晾乾水,等到六點就可以煮。下米到煲子內,加水,放在火爐上燒,待米乾水後才下配料,再放到火山石上面烘熟,他解說:「點為之靚?啲飯唔可以水汪汪,太濕嘅話啲客唔鍾意,一定有飯焦!冇就係呃人啦,電飯煲先會冇飯焦㗎啫,我哋真材實料。」堅持要即叫即煲,由生米開始煲,因為先煲好的飯就不好吃,煲一煲臘味飯最快都要十五分鐘,他又接着嚷:「所以啲人鍾意食我啲飯就唔可以催,一定要等,其他人幾快我唔知,我就係要啲時間煲出來,我都想快啲畀你食,但生米你食唔食啊?」除了米飯,配料也十分重要,他們的肉啊魚啊都是日日新鮮叫貨,特別是白鱔跟田雞,今日用多少就買多少,賣光就不賣了。煲仔飯由晚上六時許煲到十時左右,兩兄弟心念一致,都是自己親手下廚去做,坤哥揶揄:「梗係我哋兩個人做啦,唔係邊個做啊?」畢竟最考功夫,二人都不敢假手於人。忽而一個中短髮大漢從廚房走出來,似是要喘口氣,坤哥即指着他介紹這是虎哥,當小店的大廚都十年了,除了煲仔飯的其他菜式,全部由他與廚子負責。就如店裏的小菜,也有十分招牌的椒鹽鮮魷,火候恰到好處,外脆內嫩。還有客人常點的豬骨煲,豬骨份量多之餘,又配有新鮮豬腳及雞腳,濃郁帶奶白色。「十年啦,同老闆好似兄弟一樣。」說畢食物,虎哥丟下一句後,又跑入廚房打仗去。

哥哥阿騰則面善心又善,給人和藹親切的感覺。

虎哥負責煲仔飯以外的菜式,是坤哥的左右手。

因為疫情影響,從前的人龍也消失了。

臘腸排骨煲仔飯,排骨香嫩,整煲飯充滿臘腸香。

白鱔田雞十分爽滑,即日新鮮貨果然不同。

虎哥拿手的咕嚕肉,十分受歡迎。

屢敗屢戰

既然當年的茶餐廳如此好生意,又何以會有今日的坤記出現呢?阿騰解釋是因為業主加租了,做了六年便沒有做了。兄弟二人不放棄,又在水街那兒開了間海鮮酒家,也賣煲仔飯,但因為太偏僻,做了十個月就蝕光了本錢。「蝕光咪惟有打工囉,我打個電話去日本,我有好多日本朋友,咁梗係成事啦。」阿騰去過日本兩次,第一次在東京的大丸當廚,因為沙林毒氣一事,一九九五年回來香港。接着兄弟又再在吳江街那邊開大牌檔賣煲仔飯,生意大好,後來因為一九九七年的連場大雨,他們決定搬到地舖,做了一陣子生意愈做愈好,卻因為店舖尺寸問題出不了食牌,結果又關門大吉。接着又再去開茶餐廳,再蝕,結果二零零二年,他決定再去一次日本。兄長每次都去日本避難,坤哥留在香港可有覺得被丟下?他擺擺手:「有咩掉唔掉低啫,大家都要搵食,要留啲空間畀人。」留下也好,也就成就了今天的金漆招牌。

現時桂香街的坤記,由坤哥一人在二零零零年開創,當時舖位沒那麼大,後來到零五年才擴充的。畢竟在這裏做了那麼久,總會有街坊認得,客人早已經不是認招牌,而是認人了。二零零七年,兄長回來香港,就用了「坤記」的招牌開了電車路的店。大哥說:「我梗係用佢個名啦,佢喺呢邊出咗名啦嘛。」說時,他眼裏藏不住感激。弟弟則不覺得是一回事:「唔好講到咩畀唔畀我招牌佢,有咩幫唔幫啫?佢都要落手做㗎!你估一定好生意㗎咩?我又唔係好出名,做煲仔飯咋嘛。」畢竟兩兄弟,自己賺錢也希望兄弟賺錢,他倒沒甚麼所謂。其實阿騰本來也不想做煲仔飯,覺得兩兄弟做在一起不太妥,就決定賣雞,可後來客人一邊吃一邊追問,着他再做煲仔飯,不久後他決定重操故業。

兩兄弟一人一間,可卻沒有甚麼紛爭,反而二人手法意念都如出一轍,他們的宗旨,總之收了錢,一定要讓客人吃完覺得值得,要不就不做,要不就做好它,下廚最重要講心機。坤哥笑言:「我梗係有心機做畀大家食,如果唔係點解客人會回頭?」只是,這場疫情也令他們的排隊長龍消失不見了,有時候,連一條白鱔都賣不完。對於屢敗屢戰的二人而言,也不算甚麼,也是硬着頭皮做下去。已屆六十之年,雖累,也捨不得退休,二人有意找家小一點的店合併一起做,好讓熟客能來之餘,二人也有點樂趣。「我點都會盡量做,做到做唔到,做到最好為止。」阿騰步回自己的店途中,吐出了這麼一句。果然,有鬥心者,即使是做個煲仔飯,也如戰士。大人物好,小人物也罷,都創造着西營盤獨有的味道。●

米要用新舊米混合,口感方好。

煲仔飯要拿捏火候,一直用明火燒會容易燶底,故待米飯收乾水後,再放上火山石上燒熟。

坤哥煲煲仔飯時,不喜歡有人打擾他。

除了煲仔飯,小炒也十分夠鑊氣。

椒鹽鮮魷特別受麻甩佬歡迎,送啤酒一流。

豬骨煲足料濃郁,可當湯飲也可作打邊爐湯底。

坤記煲仔小菜

地址:西營盤皇后大道西263號和益大廈地下1號舖

電話:2803 7209

營業時間:11am-2:30pm,6pm-10:30pm

地址:西營盤德輔道西243-245號地舖

電話:2803 0215

營業時間:11am-3pm,6pm-10pm

撰文: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編輯:潘惠卿

美術:魏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