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家長教職員 兩成精神受創

小學家長教職員 兩成精神受創

【本報訊】疫情持續大半年,小學多番停課,大大影響教職員及家長的精神健康。有研究發現,逾兩成受訪的小學家長及教職員有至少一種或以上抑鬱、焦慮或創傷後遺症症狀,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遇到精神健康問題。研究團隊認為,疫潮下家庭爭執增多,工作模式轉變導致精神壓力大增,建議校方提供適切支援。

Dawn(化名)今年8月入職慈雲山一間小學任教師助理,隨即遇上第三波疫潮。他憶述,當時須回校工作,但他在爆疫的慈雲山慈康邨居住,「好驚自己會中招惹到啲同事」,又要面對家長排山倒海的查詢,令他失眠和食慾不振,一日更會洗手近20次以保持衞生。

至9月中,疫情稍有緩和,其小學繼續網上教學,Dawn負責留家為教師提供技術支援。但由於家人均在家工作,家庭爭執大增,令他情緒進一步受到影響,「我好驚返工,但又唔想留喺屋企,心情好矛盾同煎熬。」他說,教職員在疫潮下面臨巨大壓力,但校方未有提供任何情緒輔導,幸得上司開解及減少工作量才解決問題。

Dawn的個案相當普遍,香港精神科醫學院今年7月至10月間,以問卷訪問581名小學家長及149名小學教職員,研究疫情對其精神狀況的影響。結果顯示,分別22.9%及21.5%小學家長及教職員出現抑鬱、焦慮或創傷後遺症症狀,且至少一項屬於中度至嚴重,即平均五人就有一人遇到精神健康問題;而三種症狀同時屬於中度及嚴重的受訪者,比例則分別達6.4%及7.4%。

專家倡校方提供情緒支援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陳國齡指出,2017年的一項研究顯示本港抑鬱症加權患病率為6.5%、2019年另一項研究則上升至11.2%,今次研究則得出11%至13%患病率,比例明顯較往年高,證明疫潮對精神健康影響更深。她建議校方提供針對性情緒支援服務,家長亦毋須對疫情過份緊張,謹記做好防疫措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