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立場新聞》「We Connect一年」專輯訪問看到最後一篇,非常非常想看到有一天有人拍電影,片名叫Leslie and Jeff,背景是重慶大廈,故事講述當選尖沙嘴西區議員的Leslie陳嘉朗,如何在重慶大廈做地區工作時,結識了民主派初選中落選並全區「考第尾」的印度裔青年Jeffrey Andrews安德里,因為着共同願望是改善當區的少數族裔的生活,connect起來,做彼此的橋樑,由Jeff幫助連結起數百人的少數族裔群組,由Leslie向他們提供資訊,教會他們接觸到可取得的公共資源渠道。同時,建立起關係,令少數族裔充權,令服務當區的議員更深入社區,使工作變得更有意義,一改過去大量浪費公帑搞文娛活動就當作照顧了少數族裔這種陳腔濫調。
Jeff and Leslie,爬上重慶大廈的天台,思索大廈的消防問題怎樣解決,這才是現實生活的要務。不是發表意見,而是想辦法。搞好了消防,全幢大廈的各種各族商戶人家都會生活得更好更安全,訪客更放心,生意做得更多。這是充權,不是救濟。有時就只差那一點點,因為政府宣傳文書少用英文,而少數族裔,即使廣東話說得流利,也看不懂中文,因此全香港居民都知道的社會服務和政策便與少數族裔無緣,彷彿他們根本不存在。
陳嘉朗碰到失業印裔漢,一家三口,靠妻子打工月入8000多元,要陳嘉朗區議員告訴他,才知道有職業津貼、N無津貼這回事。他不用他人代筆申請,他的教育水平完全無問題,只需要這一點接觸。透過他,其他少數族裔不但得到了這些資料,而且更得知有這麼一名區議員,是接觸種種政府忘了讓他們知道的資訊的門路。這不是成本高、實效低的「蛇齋餅糭」物質送贈,而是協助他們與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更全面connect,更完全是個公民。
我不認識陳嘉朗,但我認識Jeff多年,土生土長,說流利本地話,只是不大懂書寫中文。我們在融樂會相識,他由王惠芬關注的小頑童變成中學生,考入大學,成為全港第一個考得社工牌的少數族裔。他個性開朗,初選落敗了也熱誠不減。有心人不一定要做議員才能發揮作用,一償抱負。Jeff找到了Leslie。
重慶大廈是個奇妙的地方,是香港的特色名勝。最近有一次參加了王惠芬帶隊的「一日遊」,不但見識了不同種族宗教信仰和風土習俗,還嚐到由街邊小食到高級食譜,不只南亞裔、非洲種族,還有因為他們在歐洲、南美洲生活過又帶給香港這些地區的口味。熱鬧過後沉澱下來,細思借重慶大廈棲停的鄉愁和憧憬、生活的奮鬥,你會覺得原來我們的香港遠比我們想像為豐富。我希望有更多的Leslie and Jeff,在友誼和共同夢想中為香港打開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