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都知道我是球鞋癡,收藏以至日常穿着的都是籃球鞋,有時看看那由鞋盒組成的半壁江山,也不禁暗嘆一句折墮。勞力士無止境,波鞋亦然;這年來經常跑步,對跑鞋也就開始講究起來。
籃球鞋,我會分成兩類,一類「出街型」,另一類為「實戰型」。前者多為限量別注,打死我也不會穿來練波鬥波;後者着重腳感舒適,既然落得場就冇得就住就住,弄髒就弄髒,有摺痕就有摺痕吧。可是對於跑鞋,考慮較少,只一律功能先決。始終跑步這回事,短則30分鐘,長起來有時一跑兩小時;給我舒適,其餘免談。
跑鞋的學問還真不少,幾套「學說」,各有擁躉。曾聽過種說法,指歐美大品牌跑鞋未必適合亞洲人腳型,亞洲人穿日本廠商出品更佳。可是這套理論於一款超級跑鞋橫空出世後不攻自破,自肯亞「跑神」基柏祖治穿着那雙鞋在兩小時內跑畢馬拉松後(於特定條件下),情況更越見明顯;近年世界各大長跑比賽,不論國籍,都穿上該款跑鞋作賽。
講究時間的跑者,當然會挑選這種力量回饋較佳的鞋來作賽。可是長跑既講速度亦講耐力,訓練總是夾雜慢跑和爆發力練習。如果穿上快鞋來作低心率耐力跑的話,功力不夠者往往被鞋帶快配速,易被「推爆」之餘也失卻慢跑原意,況且也不是人人追求速度嘛。故此,在適當時間穿上適當的鞋遠比盲目求快重要;練速度課或間歇跑(Interval)時,可考慮挑選與超級跑鞋同樣配有碳纖板,但又沒有那樣輕量化的訓練鞋,既有速度感又不會令雙腳負荷太重;長距離練習則可試試配置泡棉或氣墊緩震,而且鞋身較低的鞋,對初學者來說會較易駕馭;跑鞋之外,還要注意襪子,一雙好的跑步襪能夠保護雙腳,這是重要而又有不少人會忽略。
說在後面,以上的心得純屬個人體驗,或許未必適用於所有跑者;對,跑步就是種個人化的體驗,多試幾對鞋,找雙最適合的,然後就展開這種個人的浪漫吧。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
周日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