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和平發展 五年無戰爭?(鄧聿文)

重提和平發展 五年無戰爭?(鄧聿文)

中共五中全會在外界的猜疑中落幕了。在《公報》的八股式表述中,還是有些「可圈可點」的,如關於和平發展的說法。由於中國外部環境的急劇惡化,該說法習近平有段時日不提了,多數人可能也未料到五全會再次提起。

這涉及中共和習如何判斷國際形勢。按照《公報》的表述,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二是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三是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由於中共的任務是統籌民族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認識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以及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下,中共的應對之道是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發揚鬥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抓住機遇,趨利避害。

這似乎有點不像習近平的做法。對習而言,這些年藉中國經濟的強勢崛起,在外交上以戰狼姿態出擊,雖弄得有點四面楚歌的味道,特別是即使面對美國的極限打壓,也不後退,沒有本錢也要對等反擊。現在從《公報》來看,態度好像有了180度轉變,唱起和平發展的曲子來。這個時代主題,本是鄧小平對他那時的國際形勢判斷,此判斷一直延續到江、胡,中國也在和平發展的大旗下,拚命搞經濟,悶聲發大財,在對外關係的處理上,按鄧的教誨,堅持裝孫子,不強出頭,韜光養晦,確實為中國迎來了30多年的發展好時光。但到了習手上,這些前任為中國爭得的資本,因為他的對內政治高壓,對外鹵莽戰略,基本耗費光了。

習近平在五中全會上對國際形勢的判斷重回鄧小平的和平發展時代主題,認為中美交惡並未阻止中國擁有戰略機遇期,不管是他真醒悟還是逼不得已暫時退卻,也在在說明他至少在下個五年,不想用戰爭來解決統一問題以及同周邊鄰國的領土爭端。道理很明了,要和平發展就不能打仗,打仗顯然是不會有和平的,更不用講發展了。因為中國社會制度的不同,中國同鄰國打仗,都會讓國際社會尤其西方看作以強凌弱、行霸道、霸凌,從而將自己置身一個更惡劣的國際環境。如果沒有一個相對和平有利的國際地緣政治環境,中共在十四五規劃裏所制訂的一系列發展目標和任務就不可能實現。不僅如此,戰爭也會帶來其他的不確定性,比如對中共統治和習自身地位的衝擊,萬一打敗了怎辦?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不得不考慮。

如此看,對台灣是好事,若台灣不主動挑釁大陸,在建國之路上走得太遠,至少未來五年,不用太擔心目前中國民間和鷹派叫囂的武統。《公報》對此也說,要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

對外不折騰對中國是福音

不過,中共不想打仗不意味着沒作打仗的最壞準備,或者最後不會發生戰爭。習近平最近兩年一直在強調底線思維,所謂底線思維,也就是凡事假定最壞情況,再做規劃和預案。五中全會亦指發揚鬥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今天中共的最壞情況會是甚麼?莫過於外部戰略環境的惡化及由此導致的對中國發展勢頭的破壞,包括中美的直接軍事衝突、台灣的獨立和領土的可能分裂,還包括內部的安全出現重大挑戰。假如發生這些情況,中共和習不想打恐怕也得打,否則他就要下台,中共也得垮。

所以我們看到,習制訂的十四五規劃的目標任務之一,是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邁出重大步伐。換言之,中共雖不想打仗,但也要強軍備戰,以防不測。沒有一支現代化武器裝備的軍隊,習會寢食難安的,他花大精力推動軍改,目的就是要打造一支能夠抗衡美軍的軍隊,至少在中國的近海作戰可以打贏美軍。

美國的外交向來被人描述為,「舉大棒,說軟話」。相信多數中國人對五中全會和平發展的表述不會認為是這樣,首先是中國的實力尚未到舉大棒的時候,其次如果是這樣,有欺騙之嫌。所以從吾輩善良的願望出發,中共此番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表示要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應是出自它的根本利益之考量。一個對外不折騰的中共,對中國會是福音,人類也將受益。

鄧聿文

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