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沌中靜觀其變 - 區家麟

渾沌中靜觀其變 - 區家麟

四年前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那天,正是柏林圍牆倒下的紀念日,他卻是主張在自己國土邊境興建圍牆的人;他是商人,滿口「我要做買賣」;他是大話精,不顧事實,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才叫事實;他仰慕獨裁者普京,愛好群眾的簇擁,鄙視一切自己不懂的東西,包括科學、氣候變化、衛生常識、國際關係;他也鄙視任何和自己意見相左的人,包括科學家、醫護、記者、學者、國際組織;他堅持以我為主,自絕於國際社會,以世貿、世衛為敵。

在這個信奉攬炒的時代,很多香港人相信,可以暫時把自由民主包容的原則信念放下,要看效果;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對付無賴要一個更無賴的人,當強國獨裁者利用民主制度開放自由的空隙上下其手時,我們需要一個不按理出牌的強人,與之對着幹,故此要強力支持特朗普。

效果論有市場,建基於一些前提,包括民主黨拜登的對華政策不如特朗普強硬爽快,也假設特朗普未來四年,會踏出中美攬炒新一步。

看特朗普高呼「中國病毒」,國務卿蓬佩奧發反共檄文,無疑很治癒,但美國的制裁行動,《香港關係法》之修訂,都已是美國民主共和兩黨高度共識。輿論層面,香港問題已經與新疆教育營的維吾爾種族清算,劃為同一層次的人權欺壓;美國將持續關心香港,但兩黨未來誰更強硬,涉價值與利益的取捨,今天難有定論。

中美鬥法,短期內必定兩敗俱傷,無論哪黨執政,美國自由社會必有反彈,而極權體制反而可以封鎖資訊、鎮壓黎民、洗腦宣傳,捱得一時。一場全球化秩序脫勾的新冷戰是多方博奕,角力不可能由美國單獨完成,若美國退出與中國交往,卻由美國盟友填補貿易空間,一切將徒勞無功,故蓬佩奧近月不斷外訪,不忘在每個地方以中國威脅論拉攏盟友,拖他後腿的卻是專橫跋扈的特朗普,這位總統沒有興趣也無力感召盟友站在同一陣線。

特朗普的蠻橫形象,更無力觸動第三世界人民。例如疫苗競賽,中國以舉國之力研發,締造瘟疫時代大救星形象;美國縱使坐擁科研優勢,但特朗普自顧不暇,亦沒有如此宏大眼光。

既然未來的博奕充滿不確定性,另一角度遵效果論的現實考量,其實香港人可以靜觀其變。拜登贏面高,求援的香港人不需瞓身押注為特朗普吶喊助威,更不需要大力批評拜登與民主黨。畢竟幾天後票箱一開,若然拜登大勝,你叫一眾流亡海外的國際戰線手足向拜登幕僚陳情時,又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