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依從(drug compliance)是治病的重要考慮。
大家可能以為病人依指示服藥是理所當然。現實是,藥物依從性從來都是治病的大難題。世界衞生組織曾經在2003年發表重點研究報告,指關於治療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哮喘等,發達國家的病人藥物依從性只是約50%。即是有一半病人是「不聽話」。而在發展中國家,病人依從性更低。
不依從服藥的原因很多,包括藥物副作用大、價錢貴、即時效用不顯著、服藥次數複雜、病人對治療認知不足、受文化背景影響、疾病本身的嚴重性、疾病的標籤效應,以至醫患關係等。不依從服藥,影響非常大。例如不完成抗生素療程,長遠會增加社區病菌抗藥性。糖尿病人控糖不理想,固然影響病人本身健康。對整體社會,是減低生產力,增加治療因糖尿病引致的併發症,例如心臟病、腎衰竭、視力問題等的負擔。傳染性疾病,例如肺癆、愛滋病等,治療不當,會造成社區傳播問題。
家庭醫生除了要幫助病人依從服藥外,更重要的是緊記「有一半病人不聽話服藥」這事實。治療慢性疾病,用藥和監察進度是持續的工作。例如醫治血壓高,目標是將血壓降至130/80mmHg 以下。假如超標,就考慮增加藥量,或加入另一種不同組別的降壓藥。不過,假如醫生沒有探討藥物依從性,而只機械式加藥,就可能出現不理想後果。首先,有機會無論加多少藥,血壓也不受控。因為病人根本沒有服藥。另一方面,假如病人是局部依從,例如有時記得服藥,有時忘記,就可能出現藥物過量,引致不良反應,例如血壓過低而暈眩和跌倒。所以,面對「治病不似預期」,家庭醫生會仔細了解病人服藥情況。藥物依從並不簡單,亦不是病人的「好與壞」、「錯與對」問題。
再看現時控制新冠病毒傳播的措施,正正是不斷加辣,而忘記檢討對現存措施的compliance。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是非常有效的防疫方法,亦有「口罩令」和「限聚令」強制執行。可是,現時的依從性急劇下降,執法亦不積極。大家彷彿忘記了這兩道「護身符」。反而,準備立法去強制檢測,是既模糊了焦點,亦增加了副作用。
鄭志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