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是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對世界局勢走向最重要的美國選舉。美中關係在特朗普任內從相對友好,急速變為極度惡劣,加上美國先後訂立友台和制裁香港的法律,是次選舉引來台灣和香港民眾異常關注,一些平日甚少討論國際事務的時事或財經評論員,甚至平民百姓,也彷彿美國事務專家上身,爭辯特朗普或拜登勝選後將如何影響中國以至世界局勢。
社交媒體上增加了很多「侵粉」,不斷瘋傳讚揚特朗普四年來政績的文章或留言。至於港台兩地的「侵hater」,數目則遠不及美國。無他,環顧客觀環境,印太地區(特別是東亞)民眾擁護特朗普、恐懼拜登是有其道理,認為只有繼續容許特朗普不按常理行事,殺中國一個措手不及,才能阻止中國不斷擴張勢力。港台侵粉支持特朗普的背後,除了其性格巨星、口無遮攔形象所牽動情緒,最核心的部份正是衝着近半世紀以來美國的中國政策思維與意識形態,也就是美國外交精英思維現時最核心的爭論點。
尼克遜和基辛格在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訂立的接觸政策(Engagement Policy),源於引導中國透過與美國政經來往,令中國慢慢演變成為美國所假設的民主社會,但一路發展下來,中國人民富起來沒有令中國社會變得民主,相反壯大了中國黨國體制,使之成為現時美國霸權頭號競爭者。美中關係友好長達近半個世紀,吸引了美國以至西方國家政商界人物與中國方面建立了緊密關係,從「中國人民老朋友」到「擁抱熊貓派」,無不稱讚中國經濟崛起的成就、強調西方必須與中國建立良好關係。
在特朗普政府幕僚團隊成員白邦瑞、博明和余茂春等人眼中,中國一直在利用這種態度透過全方位權錢利益和謊言混成的超限戰,不斷蛀蝕美國社會和美國為首西方世界所建立的國際秩序,而他們應對的方法就是不再相信中國的論述,並同樣以超限戰方式,全方位封殺中國影響力和所衍生的產業鏈利益。觀乎拜登的外交政策團隊,布林肯、蘇利文、坎貝爾和拉特納等核心成員,雖然認同中國威脅和承認接觸政策已死,但無不反對特朗普幕僚主張圍堵中國、甚至不惜威逼盟友跟隨對中國強硬,相反認為美國在氣候變化和北韓問題等國際議題上無法不與中國合作解決,而即使要對抗中國崛起,也應與盟友攜手合作施壓而非脅迫盟友跟隨。
蓬佩奧的「不可信和驗證」(distrust and verify)和拜登的「迫使跟隨國際制度」(play by the international rules),大致總結了兩批美國外交精英對中國的兩極立場。港台兩地大部份侵粉對拜登咬牙切齒,卻單純是對於前者的盲目信任和後者的不理解。要實際做個特朗普外交政策的支持者,起碼要拿得出一份時間去理解自己的信仰是甚麽,對吧?
除非早已坐言起行,在美國成立政治行動委員會為特朗普競選籌款,否則錢沒有捐,票沒法投,一切都只是侵粉的幻想世界。樂觀一點去看,即使特朗普最終未能連任,做個高級侵粉也有其好處,不論你要打國際線,還是做人處世,多一點理解世界的能力也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反正美中友好關係不再的大格局已成。誠然,人皆有選擇的自由,做個一世抱着「President Trump, please liberate Hong Kong」牌匾的低質侵粉也無不可,畢竟人生總需要一點虛幻,才能在時不與我的現實世界中找到存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