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博物館宣佈,會將「香港故事」展覽更新。呢個常設多年嘅展覽,令我諗起讀初中時,學校嘅香港歷史,要考乜嘢青山禪院、杯渡禪師、李鄭屋古墓、宋皇臺等等。
當時覺得冇乜問題,但後來發現,嗰啲同後來開埠嘅香港,其實冇乜關係。英國代表揀香港落腳,完全冇考慮過邊位禪師有冇蕩失路經過。香港開埠後成為國際城市,亦都同邊個陳李張王埋葬咗喺呢度毫無關聯。
呢啲以土地為本嘅歷史選材,唔係話同事實不符,而係冇解釋力,知完唔會明多咗,仲會擠走埋真正有用嘅材料。將閒角當主角,將焦點放喺無厘啦更嘅事情,影響睇嘅人嘅格局同比例感,潛移默化令人覺得現代香港承傳自中國。
真正重要嘅事實,係開埠前嘅香港,所謂「自古以來中國一部份」嘅呢塊土地,係一塊得嗰七千人住嘅荒石,荒到香港之父義律,俾倫敦責難,攞嚿咁嘅嘢嚟做乜。發展到後來世界聞名嘅現代香港,係完全源自英國人嘅開埠。
而香港只係眾多開埠港口之一。英國勢力去亞洲做貿易,主要係放眼印度,後來同清帝國越買越多茶葉,又想賣返啲嘢平衡吓逆差,於是打算喺南洋開發啲轉口港,所以1786年買咗馬來嘅檳城,之後1819年再買埋新加坡,總之就要打通喺英屬印度加爾各答同清帝廣東之間嘅馬六甲海峽。
搭到條路,但係清帝唔鍾意同英國人貿易,處處限制。於是1842年鴉片戰爭南京條約,英國人索性喺清帝地方開埠,割讓香港之外仲加開五個港口,上海、寧波、廈門、福州、廣州,同香港同期開埠。
十幾年之後,橫濱成為江戶日本第一個開放港口,差唔多同一時間,暹羅同英國簽訂寶寧條約,正式開放對英貿易,英國代表正正係時任第四任港督寶寧,而當時嘅泰皇就係《Anna and the King》裏面發哥扮演嘅嗰個拉瑪四世蒙固。
後來日本經歷明治維新,最先脫亞入歐,1899年就廢除港口治外法權嘅協議。英國喺東南亞嘅勢力,喺二戰後嘅反殖反帝嘅旗幟之下,陸續撤出。英美喺二戰時期,為咗拉攏中國,同自封反殖先鋒嘅蔣介石政府,簽訂中英中美新約。於是,同香港同年同月同日生嘅五個港口,連同其他後來開發嘅中國條約港口,全部同年同月同日被送中。
英國喺中國嘅港口,從此只剩返香港。反殖嘅口號漂亮,但實情國民黨同之後共產黨管治係乜嘢水平,唔使講都知。不出幾年,上海等等前條約港嘅人才同資金,走得到嘅,谷晒落香港。香港嘅英治時期,比其他東亞港口城市,遲多幾十年,直到1997先完結。
香港源頭嘅真正舞台,係航海貿易全球化,帆船時代同蒸氣船時代嘅交界。亞洲其他港口喺英國撤出之後,由廿年又廿年「就嚟超越」香港嘅上海,以至英國放手自治後短暫加入馬來西亞然後變成獨立國家嘅新加坡,各有唔同嘅下場。香港嘅下一頁,雖然勢危,但未來嘅可能路徑,仲未完全鎖上。歷史上,無論地球邊個角落,港口城市嘅興衰,從來都係受外在大政治嘅局勢影響。時代革命,就係自由世界同極權中國之戰塵埃落定之前,香港人撐住光明之門一扇罅隙嘅孤注一擲。
撰文:宋漢生
fb : sunghs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