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衝擊下,店舖結業,失業潮浪接浪,疫情肆虐下的香港滿目瘡痍。但諷刺是,這大半年對北區居民而言卻有另一番感受:水貨客消失,社區終於還給香港人。然而,平靜背後,有人歡喜有人愁,上水人都熟悉的石湖墟巡撫街,將有四家開業逾65年的民生老店於年底結業。石湖墟近20年早已變天,難得巡撫街守住舊墟風貌,但這老北區最後的情懷亦即將成為絕響,上水即使「光復」了,會否已面目全非?
每次走到石湖墟,猶如打了場硬仗。新康街危機四伏,得左閃右避,才躲得過拖篋人士和貨物。好不容易走進巡撫街,恍如走進另一時空,悶氣頓舒。
巡撫街是石湖墟最早發迹的街道,幾家開業超過65年的小店可說是街上的地標:中興賣文具、正和隆賣醬醋雜貨、永和賣香燭衣紙、歐永源賣生活日用品。60多年來「四小龍」見證着舊墟變化。社區變天,但尋常生活總要過,大家總有理由排除萬難走入老街,添置日用品。
其中,正和隆自家工場製造的豉油、麵豉、腐乳、甜醋等,陪伴北區人吃過多餐家常便飯。街坊都稱第二代的老闆陳璧堃為「豉油佬」,陳父於四十年代來港,投靠開醬油園的親戚學做豉油,五十年代自設工場釀製豉油醬醋,老闆至今仍堅持親手做麵豉和甜醋。
三年前,正和隆發生過結業驚魂,當年老闆打算退休結業,在寫字樓做文職的大女兒陳敏慧 (Ruby)和做銀行的妹妹Agnes,因為不捨得父母的心血,毅然接手家族生意。「這次父母是真的想退下火線了,因為年紀大,是時候退休。」Ruby是正和隆第三代當家,她和妹妹打算實體店結業後,會把正和隆改為網店,也會跟幾家超級市場合作經營,之後亦會安排每星期到上水、粉嶺和大埔送貨給街坊。
武肺期間,店門增設一層透明膠簾,客人要買甚麼便撥簾直說,順道跟老闆寒暄一番。百呎斗室,半世紀前沿用至今的木貨架上,整齊排列的生抽老抽、甜醋腐乳和不同品牌的醬油;數個玻璃缸放了酸甜開胃的五柳,不少人買來下菜佐飯。盛滿醬料的瓦缸十年如一日靜靜放地上,麵豉、南乳、海鮮醬、花生醬,最多人買的是招牌混醬,陳老闆說用來燜鴨肉一流。「父母都是很執着和高要求的人,一定要賣品質最好的貨,所以街坊貴幾蚊都願幫襯。」Ruby娓娓道來,這幾年忙於跟父親學做醬,花了好一段時間才記得雜糧的產地;細妹忙着為正和隆搞推廣、做網頁,希望延續家族生意。
「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知道我們不做了,都說不捨得。疫症令街上人流減少,看住上水劇烈轉變真的太心淡。」雖說已把店交給女兒打理,但陳老闆依舊親力親為,久站門前等待經過的老街坊,見得一天得一天。訪問期間,Ruby的姑媽剛巧到訪,談及正和隆即將拉下門前大閘,不禁哽咽,說最不捨得的,是上水街坊的人情味。
1965和1966年,石湖墟發生過兩場大火,墟中商店房屋大部份被燒毀,政府重建舊墟,樓高三層的唐樓逐漸建成,這種六、七十年代常見的建築高度,讓陽光剛好灑落墟中樓角與街道上。即使老街店舖碩果僅存,舊日風貌漸失,但當仰頭看到唐樓之間形成的開揚景觀,藍天與舊樓房構成的輪廓依然好看。當時在竹棚做生意的檔攤,也搬來巡撫街新店繼續營業。四家店亦是在當年同一時期搬入新址,一起重新開業。
「四家店的老闆我全叫阿叔阿嬸表嫂等,由細叫到大。」Ruby回味道,最興旺的石湖墟,是她念小學三四年級時,當時每家的小孩子都要落舖頭幫手睇舖賣貨,每逢新年過節,巡撫街變得鬧烘烘,小販推車仔叫賣,小店把貨物堆放至門口,細碎百貨,五味雜陳。
見微知著是陳家處事原則。上至煮醬、入貨,下至每天將舖面打理得一塵不染,陳老闆堅持小事都要做得一絲不苟,兩姊妹亦深受父母影響,「以前用柴火煮醬,現在用電爐,最辛苦是清潔爐頭,即使是髒了一點爸爸也要抹,食環來檢查時乾淨到以為我們沒用過。」
正和隆的醬醋不加防腐劑,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煮新醬去賣。因為做好的麵豉放久了會有罨味,所以必須不斷把底部醬翻上來曬太陽才保存得好。十多年前,陳老闆煮醬未有機器輔助,得要站在大大隻鑊前不斷翻,一人連續做幾小時,這動作是做醬過程中最累的,換來一身勞損和腰患,「爸爸昨天才去看眼睛,以前煮甜醋大煙又澀眼,現在眼睛常常不舒服。媽媽因為長期站着睇舖,因此也有腳患,退休後要排期做手術。」
上個年代的店舖都是前舖後居,上面有閣樓。正和隆跟鄰店中興文具是個一開二的舖位,後欄廚房、廁所和閣仔皆是共用的。爬上陡峭木梯上正和隆的閣樓,是另一個亂中有序的空間。左邊正和隆放醬醋,右邊是中興放文具,還有辦公桌和傳真機,平日文具店劉老闆就是在閣樓中處理定單雜務。
訪問當天巧遇由小認識的劉老闆,之前誠邀他做訪問幾次,他也婉拒,難得在閣仔重遇,更發現原來大家同是小學校友,老闆盛情難卻,就願意跟我分享往事。六十年代十多歲的劉老闆自言不愛讀書又頑皮,索性幫爸爸睇舖,接手成為第二代主理人。哥哥退休後亦回店幫手,他兩兄弟樣子特別相像,在北區長大的學生一定認得這地標。自從去年中輝文具店結業後,石湖墟留得下的街坊老文具店只剩中興及德明。
「第一代又是這四家人,第二代又是這四家人,大家見足幾十年。」劉老闆解釋,因為是跟正和隆合店,「孖鋪」多年,難以搬走貨物重新裝修再找他人合租,兩店可說是命運共同體。「花一兩個月搞完一輪都沒心機氣力再做,加上沒後生接手,所以索性這個時候一起退休,大家同時間開店,同時間退休,算是好頭好尾。」劉老闆說兩家店租金合共約60,000元,結業與租金無關,坦言跟業主關係不錯,維持了上一代友好交情。中興為北區不少學校供貨半世紀,紙具筆墨等價格也比坊間便宜,劉老闆說合作慣的老師得知此消息,應會感到徬徨,不知之後往哪裏取貨。「但也沒辦法,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時代要這樣走,沒有事永恒不變。」
記者:王秋婷
攝影:郭于祺、許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