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牟利慈善機構「曙光計劃」成立於2007年,一直回收二手傢俬,再轉贈基層家庭,為基層家庭加添曙光之餘,亦避免二手傢俬被送往堆填區,達致關懷弱勢社群,循環再用,惜物減廢之本。「曙光計劃」主席何峻維深信只要每人斱能實踐「少棄置,多珍惜」的生活態度,攜手一起為環境保護作出貢獻,就能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香港。
「曙光計劃」成立於2007年,是一個政府註冊認可的非牟利慈善機構,以推廣環保,善用資源,減少廢物為本。此外,該機構亦關注扶助貧困老弱,以透過轉贈及慈善活動,達致關懷弱勢社群;另一方面將物資有效地做到循環再用,惜物減廢。
「曙光計劃」表示一直以實際行動為基層人士提供支援,包括派發物資、傢俬轉贈等,至今共援助過千戶家庭,基層家庭,當中包括獨居長者、殘障人、失業人士、單親家庭等。
根據該機構資料顯示,傢俬轉贈受惠個案家庭超過1000戶。該機構平均每月收到過百宗求助個案,會恆常轉贈傢俬、家電。收到個案後該機構會到受惠者家庭進行家訪,深入了解他們的需要,因應不同的家中環境將合適的傢俬進行轉贈。該機構除了轉贈傢俬,還有恆常的物資派發或捐贈,會根據他們的不同需求派發物資,達到物以致用,真正幫助解決他們的困難。
「曙光計劃」主席何峻維認為,「環保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相信大家對於環境保護工作絕不感到陌生,但是我們是否真正明白甚麼是環保?又如何將綠色生活實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又是否願意為下一代著想,保護環境減少對環境破壞而少棄置仍可重用的傢俬、傢品?
我們經過垃圾收集站,不難發現有不少還很新淨,並能繼續使用的傢俱被棄置,可見我們未能好好善用資源,減少浪費。其實要實踐環保於生活,我們應從基本生活方式進行改變,改變都市消費模式,減少棄置,積極從源頭减廢做起。源頭减廢才是一個長遠而有效的方法去減少對環境作出的破壞,我們應著力避免製造大量垃圾,積極推動循環再用的理念—『少棄置,多珍惜』。
我深信只要大家每人斱能實踐『少棄置,多珍惜』的生活態度,與我們攜手一起為環境保護作出貢獻,就能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香港。」
「曙光計劃」曾向「蘋果日報慈善基金」申請2017年第三季「社福機構專戶」的活動計劃撥款並成功獲批,項目名為「傢‧添曙光」(Light Up)。
「傢‧添曙光」項目在2018年成功為50戶基層家庭提供傢俬轉贈服務,改善基層居住環境;透過個案轉介,將120件二手傢俬送到基層家庭;項目亦為30戶家庭回收120件傢俬,已在港、九、新界上門回收傢俬,為新界之基層家庭轉贈傢俬。
「曙光計劃」主席何峻維指出,「第一次接觸『蘋果基金』是2016年,申請基金幫助30戶弱勢家庭改善生活、轉贈傢俬電器服務,感謝有『蘋果基金』的支持,可以令更多家庭受惠解決家徒四壁問題,重整一個完整的家。看見『蘋果基金』過去幫助無數的貧困家庭,亦支援很多機構的社會服務工作,希望『蘋果基金』繼續幫助更多弱勢社群。」
「曙光計劃」亦在2020年2月疫情爆發初期,捐贈洗手液予「蘋果日報慈善基金」的癌症、眼疾、殮葬、緊急援助、復康用品及家居援助等受惠個案(暖流之友)家庭,帶出勤洗手的訊息。「曙光計劃」亦有為其他機構、學校及有需要人士捐贈防疫用品。
患有罕見癌症而導致行動不便的阿慧是「蘋果日報慈善基金」的醫療受惠個案(又稱暖流之友)之一,她每次外出覆診,都需要家人到區議員辦事處借用輪椅。服用標靶藥已耗盡她的積蓄,使她無力負擔購買輪椅。在2020年7月,經「蘋果日報慈善基金」轉介下,「曙光計劃」轉贈了輪椅給阿慧,並把轉椅直接送到家中,以方便她代步。阿慧收到輪椅後,非常高興,也不用家人每次外出覆診需到區議員辦事處借用輪椅。
另一位「蘋果日報慈善基金」遺屬受惠個案彭太,其已離世的丈夫原是家庭經濟支柱,她現獨力照顧一對年幼子女。彭太在2020年10月需搬遷新居,故經「蘋果日報慈善基金」轉介下,「曙光計劃」義不容辭協助彭太搬遷新居,助她一家走出陰霾,在新環境開展新生活。
何主席感言:「『曙光計劃』,一直以環保扶貧, 回收助人的理念,資源共享,在未來的日子,希望得到機構及社會人士,鼎力支持,一起幫助更多弱勢社群。」
-----------------------------
曙光計劃
機構電話: 22475988
手提電話: 66269688
傳真: 23078418
地址: 新界屯門新平街2號屯門工業中心D座6樓2室
Facebook:www.facebook.com/chukong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