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Peter在大學教藝術,有時吃飯很自然就聊起藝術教育這件事情,尤其是當下強調STEM的環境,藝術教育也慢慢轉做技術教育,素描油畫是藝術,3D建模也是藝術。他本人兩樣都很精通,但常常會擔心越來越強的技術導向會使得教育中的人味越來越少。
「學校教育本來就是將知識從環境、經驗中剔除出來教給學生,現在這種趨勢更有加強的跡象。譬如馬斯克要做的腦機結合,如果成功,教育這麼大的市場,肯定有人會做比如技術輸入、知識輸入的程序,屆時就真像《廿二世紀殺人網絡》一般,不用學習,或是說學習即是下載輸入知識庫。」
想到Neo瞬間學會武功的那些鏡頭,覺得真是很酷。又感嘆自己生的太早,還是要從abcde、加減乘除學起,不然可能此時已經著作等身了。
但我們又都懷疑,去經驗的教育、學習可能嗎,或者說會生產出怎樣的學生——畢竟科學家造出法蘭肯斯坦的寫作母體已經在各式科幻作品中看了一遍又一遍。我自己目前的觀察是很難,以前在研究院上理論課,常常有德國或法國哲學家的文獻要讀,那時覺得非常新鮮,整夜整夜的讀,自以為已經懂了七八分。後來有機會去德國生活,才真正理解很多記憶猶新的知識,倒不是專門再去研究,只是浸淫在這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之中時,才有機會感性和智識上了解哲學家們到底在說什麼。
這兩年也教書,很想把自己所學所知都分享給學生,也能感覺到學生們很努力那樣讀書寫字,只是有時候人文、社會學科的理論一定要結合到生活閱歷體驗。哪怕沒有學過相關知識,一個在多國之間輾轉的商人、旅人也會知道,所謂「東方」、「西方」的分野其實是人為構建,地緣政治的博弈很多時候並非意識形態和國家宣傳機器所說的那樣簡單。可是這些對於仍未走出學校的學生而已,只能通過閱讀和推理理解,如果是翻譯文獻,又多了語言的隔閡。
STEM不是萬能的,畢竟教育不是為了教育出機器人,而是更豐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