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香港的一名少年,有着一個籃球夢。他只是個比普通更普通的普通人,沒甚麼天賦可言,既跑不快亦跳不高,技術也不特別出眾。可是不知何解,他對那顆橙色的皮球硬是有種近乎痴迷的熱情;喜歡打,也喜歡看,知道自己打不了NBA,他就跟自己說,一定要到美國看一場NBA(圖)。
拚了命存錢、努力游說父母作「等價交換」(我們都總經過那段「考第一就買畀你啦」的歲月吧)、再聯絡好居美親戚答應幫忙照顧,那個少年終於實現夢想,踏上旅途;旅途的起點,是九龍城的啓德機場。那是他第一次隻身坐飛機,走在離境大堂,茫無頭緒。幸好,有地勤人員見到少年傻乎乎的提着行李,就上前幫忙;幫忙辦理登機手續、領着那少年過海關和安全檢查、再把他送到登機閘口;臨離開前還提示機組人員,「呢個小朋友自己一個飛㗎!」。
旅途上,機組人員對那名少年格外照顧。把他調往旁邊沒有乘客的後排坐位,也不時前來問候是否需要幫忙;順利抵美,他也如願的看了場NBA。對那個少年而言,旅途之中樣樣新奇事事好玩,在機場和航班上的經歷和球賽一樣深刻。回程時他於機場看到當時外國少見的中文方塊字-是他乘坐那家航空公司的名字。他感到安心;當知道那是一間香港的航空公司時,他感到一種與有榮焉的自豪。
那名少年最終當不了籃球員,卻成為了一名體育記者。工作關係,不時出門,坐飛機早不是甚麼新鮮事;外國機場內的中文字也越來越多,只是筆劃由繁變簡罷了。中文字再多,惟只有那間航空公司的名字能給他安心感覺。有時外地公幹逾月,歸心似箭,甫踏進那機艙,就像回家;港式飲食、港產片、香港報章、還有空中服務員跟你說廣東話,親切感濃得化不開。昔日少年已成中佬,閱歷豐富許多,可是只要能夠選擇,他依然會選乘那家航空公司。
我想大家都猜到了。當年的那個少年,正是小弟。後來的事大家想必清楚,至幾日前那史無前例的大裁員,縱事不關己,亦難免難過。航空公司是各香港名牌縮影,市場取向結構失衡,本地大行、主題公園、還有各種零售餐飲都相繼失守。雖然她早已今不如昔,但我還是很想說一句:感謝妳當年盛載了我的籃球夢,多年來也實現了無數人的飛行夢;我們的夢想,就如那個以為只依賴單一市場就能飛黃騰達的夢一樣,該醒了。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
周日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