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去年出現首宗耳念珠菌個案,近月在公立醫院大規模爆發,今年錄得136宗個案,比去年的20宗急升近六倍,相信與武漢肺炎疫潮令隔離病房變得緊張有關。耳念珠菌存活時間長、治療難。醫管局將於下周二為2,000名帶菌及感染多重耐藥性細菌(MDROs)的病人進行篩查。
醫院管理局總感染控制主任賴偉文醫生指出,耳念珠菌主要經由受污染的醫療儀器、醫院環境或醫護人員接觸傳播,加上存活時間長達數周,故本身抵抗力弱、身上插有侵入性導管或醫療儀器或正在服用廣譜抗生素人士,都容易在醫院感染及傳播,長者一旦感染,致命率可高達三至六成。
本港去年6月21日錄得首宗耳念珠菌海外輸入個案,至今年10月10日共錄得156宗個案,包括去年20宗和今年136宗,急升近六倍。耳念珠菌個案爆發時間與武漢肺炎相近,相信是7月前後不少隔離病房需轉為監察病房,導致相關病人只能放在普通病房角落或內科病房處理,增加了交叉感染風險。
根據瑪嘉烈醫院2,000多個病房環境樣本檢測結果,逾1%樣本呈陽性,「主要係床附近啲凳、床欄、過床墊等」。156宗個案中,有兩位病人帶菌後感染,包括一宗尿導管感染和真菌血症,他們接受抗真菌藥治療後已康復,156名帶菌者年齡介乎21至101歲,60歲以上佔79%,當中男性佔77%,另外38%帶菌者來自安老或殘疾院舍。
為及早識別耳念珠菌個案,醫管局下周二將在各間急症醫院進行一次性篩查,重點檢視帶菌及感染多重耐藥性細菌的住院病人、過去12個月曾入住海外醫院病人等,預期抽查約2,000名病人,局方亦計劃加強化驗,引入耳念珠菌快速測試,一日內可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