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亡魂 - 杜杜

虎口亡魂 - 杜杜

昨天晚上在清理了所有的日常生活雜務之後,終於可以舒口氣坐下來和老伴一起看法國導演克萊曼(René Clément 1913-1996)的Le Jour et l’Heure(1963 年,港譯「虎口亡魂」)。青少年時期忙於看電影,老了退休之後努力投入了三度空間的生活,吃飯睡覺洗澡都當作大事一般對待;初時頗感吃力,六七年下來,不知不覺地漸入佳境,得心應手。如今新的電影簡直完全不過電,連打聽一下的意願也沒有;近年來只有「上流寄生族」教我稍為興奮一陣。我的心早就已經交了出去,餘下的只是追憶。所以這些年來,只是一心一意去搜尋從前的老電影,終於給我搜尋得七七八八。有些電影還是比較難求好的影碟版本,像第昔加的「戰地兩女性」和杜魯福的「綠房」,往往要從歐洲郵購。從前我會等美國版的藍光碟。像威廉韋勒的「金枝玉葉」,等了三十年,才等到了它的藍光碟版本。時不我予,現在我不等了。購置了一部國際線路的藍光碟播放機,便放手去天涯海角追蹤奧福斯和威爾斯,甚至將Abel Gance 的332分鐘的復修本「拿破崙」也找到了。這一部「虎口亡魂」,還是從意大利訂購的影碟,雖然只是DVD,但是視與聲的質素甚佳,叫我喜出望外。我初看這電影的時候大約十四五歲,看的是在樂都戲院的十二點半早場,印象最深刻的是剛開始不久,茜蒙薛奴烈便給審問她的特務刮了兩個巴掌,完全是直接面對特寫鏡頭拍攝,沒有花巧的剪接效果;那種戰亂時世的暴力,赤裸裸的叫人震悚不已。所有克萊曼的電影我都喜歡,即使是影評人眾口一辭貶得體無完膚的Paris brûle-t-il ?(1966年,港譯「巴黎戰火」), 我也看得津津有味。

重看法語對白版本(配合意大利文字幕)的「虎口亡魂」,感覺上比記憶中的還好。(我當年看的是英語對白版本。)離亂中的一對異國情鴦,屢陷險境,有許多驚險鏡頭頗有希治閣風味,尤其是克萊曼故意把「擒兇記」裏面的職業殺手Reggie Nalder請來在片中飾演墮火車身亡的歹角。這是克萊曼拍在「怒海沉屍」之後的作品,也是茜蒙薛奴烈在「金屋淚」(她因此片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之後的電影。導和演皆在巔峯狀態。無疑茜蒙薛奴烈在片中已經顯胖,中年況味濃於酒。不過她很早在Casque d’Or(1952年)裏面就已經有發胖的危險。她很年輕的時候也曾嬌媚過一陣子,眉眼間有點像後來的羅美雪納黛。

上網查看,才知道片中的Stuart Whitman和Michel Piccoli都剛剛在今年的三月和五月先後去世,彷彿沒有特別引起新聞媒體的注意。但是曾經一度,我有個錯覺:我對他們熟悉得如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