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非洲屋脊的綠色巨人

野人周記●非洲屋脊的綠色巨人

迷霧中,一眾高大挺拔的黑影忽然現身,猶如東非大裂谷中的馬賽族戰士列陣, 我知道,我們已進入海拔4,000米的高山寒漠帶。這是「辛納西亞」(Senecia), 東非吉力馬札羅山上獨有的植物,然而人們第一次聽到吉力馬札羅的名字,卻多是因為海明威筆下的一頭傳說中的豹子。

非洲第一高峯吉力馬札羅,終年積雪,西高峯「上帝的殿堂」頂上有一隻風乾了的豹子屍體,沒有人說得清,牠到這樣高寒的地方來尋找甚麼……書寫吉力馬札羅的文字,不少都喜歡用海明威在小說《雪山盟》(The Snows of Kilimanjaro)中的這段引子作開場白。雪山豹屍只是個傳說,本沒答案,登吉力馬札羅的人大都清楚,自己來尋找甚麼:那因氣候暖化即將消失的赤道之雪。然而上周(10月11日)抵達山腳的登山客,大概想不到,迎接他們的,卻是漫山野火。

大火蹂躪世界遺產 回憶曾見辛納西亞

位於赤道與南緯3度之間、坦桑尼亞東北部臨近肯雅邊界的吉力馬札羅山脈,東西綿延80多公里,是形成於2,500萬年前的睡火山,火山口北側最高峯基博峯海拔5,895米,有「非洲屋脊」之稱,部份山區為國家公園,並在1987年登錄為聯合國世界遺產。10月11日,山火在Mandara與Horombo營地之間的登山休憩區最先出現,乾草加上強風,已持續燃燒超過一周,山上冒出大量濃煙與火光,遠處也清晰可見。起火處位於俗稱「可口可樂線」的Marangu路線上,六條登山路線中最平緩、唯一設山屋住宿,所以是最易走、也最熱門的一條。多年前曾登頂,選擇的是另一條較艱辛、沿途環境多變、風景也最壯麗的Machame路線。

吉力馬札羅山攔住了印度洋的潮濕季風,水汽和氣溫條件結合,使山區從上到下形成多個迴然不同的垂直植被帶:4,000米以上是高山寒漠帶和積雪冰川帶,向下大約每隔1,000米,分成高山石楠草甸帶、溫帶森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和赤道雨林帶。很記得在徒步旅程的第三天,早上開始起霧,Shira往Barranco營地途中,從歐石楠灌叢進入植物稀疏的寒漠地帶,迷霧中乍見高大挺拔的「辛納西亞」,是最深刻的回憶。

高達五、六米,狀如棕櫚樹加龍舌蘭混合體的陌生植物,荒漠地上拔地而起,不知道原本的土名是甚麼,反正當地人已習慣稱它做辛納西亞,來自拉丁學名Senecio,即菊料的千里光屬,所以也有人稱它「巨型千里光」,這叫法其實有點誤導,因千里光屬下超過1,250種植物,用全名Senecio kilimanjaro,或「吉力馬札羅千里光」,會較恰當。千里光屬植物在香港極為普遍,但均為矮小的草本匍匐或攀緣植物,遇上長得如此高大的的木本千里光,完全顛覆了自己對這一屬植物的認知,不過正如它的全名提示,這是吉力馬札羅山區獨有品種,同屬相似的植物,亦只能在東非赤道附近高山找到,近年已獨立成一個新的亞屬,木本千里光。

「辛納西亞」,巨人般的身形和氣魄。

嚴苛環境不低頭 高挺植物抗逆存活

巨人般的身形和氣魄,確教人一見難忘。海拔4,000米以上的寒漠地帶,環境極為嚴苛,在強風、嚴寒、暴曬、極端溫差和長期乾旱交迫下,大部份植物都以低矮、細葉、枝幹柔韌等形態來適應求存,辛納西亞卻長成五六米高的粗大木本主幹,頂上不斷萌發碩大新葉,下面的卷葉依次凋亡後,卻多年不落,繞着主幹形成枯葉裙。粗大木本主幹要冒被折斷之險與強風硬撼,卻是對抗乾旱的儲水庫;厚厚的枯葉裙,正是完美的絕緣保護層,能低禦極端溫差,不過最奇特的,還是它能分泌一種天然抗冷凝液汁。嚴苛環境下,當百草皆為生存而卑躬屈膝,或拜倒伏地,或隨風擺柳,這綠色巨人卻不低頭,不妥協,傲然插天,但亦非只憑一股粗率蠻勁,而是以自己的獨特方式,對抗逆境。

新聞照片所見,火勢主要橫向沿草甸和歐石楠灌叢蔓延,除了植披被毀,山火亦夷平了登山客使用的Horombo中心,再往上200米,便是辛納西亞的家鄉,心中記掛的,是這群不屈的巨人。

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