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二男生受港媽之命讀金庸學中文,不單不懂,還進度慢。有幾慢呢?「兩星期下來才廿幾頁。」
以香港學童功課之多、閒暇之少,很難說,但港媽告訴我,已經「恩待」他充份利用晚上時間(一向無得睇電視)。她拍照片傳來,我當堂明晒——書頁上,密麻麻寫滿注解、筆記,又螢光筆highlight着生字和成語。
填鴨式孩子,習慣成自然,他竟用溫習課文的方法來睇小說!
例如:「颼的一聲,一枝羽箭從東邊山坳後射了出來。」此乃《雪山飛狐》起筆第一句。朋友,你知道「颼」的正確讀音嗎?我一直含含糊糊以為「搜」或「嫂」,孩子卻老老實實查出「收」;下文羽箭雖然估到弓箭,他也把字典解釋工整抄在旁邊。咁樣讀法,難怪龜速。別笑,DSE中文科只選十篇範文,說短很短,考生偏偏訓練成石頭鑽出血。
問題是,即使不識唸颼,總猜出屬於象聲詞,完全無礙理解內容,下下深究反為興味索然。於是我說:「小說嘛,快擸就得。」
幾快呢?又另一個極端。那廿幾頁(相當於第一章),只不過暗示了少許天龍門恩怨,然後一班人登上玉筆山莊而已,尚未入正題,大部份篇幅花在不打不相識的武鬥上,可以跳來讀的。王蒙批評金庸「一見面就打」,有點道理。吾友林燕妮生前告訴我,雖然崇拜查哥哥,對於書中武打,快快揭至戰果便算。
金庸筆下神功令人津津樂道,但更常見是如此乏味:「那老僧左手拇指與食指拿着他右腕,見他左掌擊來,左手提着他右臂一舉,中指、無名指、小指三根手指鉤出,搭上他左腕。」(《雪山飛狐》26-27頁)寫得吃力,卻不討好。請問大家,睇完真瞭解嗎?何況瞭解來幹啥?學UFC嗎?
怎會這樣?因為當年動作電影未出現,武俠小說遂兼備「文字連環圖」功能,聊補一下官能刺激。及至後來,描述多精彩,終不及功夫巨星打真軍吧。所以,後起之秀古龍索性營造氣氛而不提招式。奇怪,金庸卻直至千禧新修版都沒省略冗長無趣群毆。
落在X世代,看Marvel看荷里活特技長大,愈發嫌棄老古董。
快跳快讀,下星期大師逝世兩周年,我希望港孩領會箇中人情百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