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壽全歸」 - 林夕

「福壽全歸」 - 林夕

台灣有區公所贈百歲老人重陽禮包, 祝賀忽然就變了詛咒一般, 只因賀卡上四個字,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的:「福壽全歸」。

這算是手誤抑或是眼睛業障重,寫錯了,簽名的也看遺漏,是有點奇怪,完整賀詞是:「百齡純嘏、福壽全歸、重陽愉快。」既然第一句含有不翻字典不懂得怎麼唸的字,理應出自飽學之士之手,怎麼會搞不清楚「福壽全歸」普遍用於何處?那人是在網路上亂搜字眼的吧。

不是這麼一個烏龍,也很少回想到忌諱詞家族繁衍史。老人家大概只看到「百齡純X」就樂了,也不必知道語出《詩經》還是哪裏,反而字字看得明白「福壽全歸」,字義明明白白就是願福份與長壽全歸於一身,卻自自然然覺得觸霉頭。

假如有人活到現在都沒去過殯儀館、從沒看過名人逝世有關圖文報導,聽到人拜年福壽全歸,不會覺得是詛咒。情況就像歷史上消失了2019年的話,聽到「願榮光歸香港」,大家會抱抱拳說聲「大家咁話」,說不定每逢佳節放煙花,都會播放這首歌的旋律。

殯儀館經典敬輓詞,見好就收去用,除了「哲人其萎」「遽返道山」「英靈永存」之類含去逝之意明顯者,好多都是敬而不必悼的,「德望常昭」、「德隆望重」、「福德全備」,寫成橫匾掛在大人物大政客辦公室,正常過教車師傅有個士巴拿隨身啦。

網搜了一下各類敬輓詞,竟然還有「返璞歸真」,所以都是輓詞家族無限繁衍的錯,對生人的祝福,隨時得到詛咒的罪名。不妨自首,曾經跟長遠失聯的老朋友,一時嘴快,為表掛念之情,感慨說:對我來說,你一直音容宛在啊。

啊,對方好在不是少林主持,否則本人死多少次都唔得掂,他也只是笑笑,是啊,雖然彷如隔世,但是音容宛在。而我是真心覺得這四字極雅,聲音容貌宛如一直都在,又有什麼好忌諱的。

有些在生而且活得非常生猛的人,本人一直盡能力忍住迴避他們的音容,可惜,光看文字版,他們還是音容宛在,誰敢說有膽咒詛他們呢?當然不能。每個人距離死亡或遠或近,即便是提早貢獻一句輓詞,也只是超前部署而已。乾隆皇帝五弟就經常幫自己大搞喪禮,要求別人替他哭,他還哈哈大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