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疫情影響市民收入,連帶儲蓄亦縮水。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存保會)最新的港人儲蓄安全感指標調查顯示,逾六成受訪者表示有儲蓄習慣,每人每月平均儲約7,000元,較去年下調約7%;逾四成受訪者表明儲蓄為應付不時之需,較去年上升8%。港人平均認為擁有50萬元儲蓄便有安全感,較去年的78萬元明顯減少。
存保會連續第三年進行香港人儲蓄安全感指標調查,調查由香港民意研究所進行,8月24至9月20日隨機抽樣以電話訪問1,000名18歲或以上市民。
結果顯示,46%受訪者表示儲蓄為應付不時之需,比率較去年上升8%。港人儲蓄目標更趨明確,近40%受訪者表示有訂下今年儲蓄目標,比例較去年增加6%。
有意見認為不少年輕一族不會為自己打算,但今次調查發現,逾八成18至29歲年輕受訪者有儲蓄習慣,比例為各個年齡組別最高,當中一半表示有儲蓄目標,該組別市民中近四分一人將現金放在家中儲蓄,沒作投資或放於銀行。
在有儲蓄習慣的受訪者中,每人每月平均儲蓄金額約7,000元,較去年下調約7%。港人平均認為擁有50萬元儲蓄便有安全感,較去年的78萬明顯減少。數據或反映在疫情及經濟打擊下,港人儲錢能力下降的同時,較低的儲蓄金額已足以安心。
存款保障委員會主席許敬文指,面對目前環球經濟下行,建立持之以恒的儲蓄習慣及訂立明確儲蓄目標顯得更為重要,今次調查顯示港人儲蓄目標比去年更明確,反映他們更有計劃及目標地儲蓄,令人感到欣慰。
香港民意研究所主席及行政總裁鍾庭耀指,數字反映現時社會有不同負面因素,令港人危機感加強,更有計劃儲蓄,但由於現時經濟環境變化,令市民儲錢能力下降,自然較低的儲蓄金額已能令他們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