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的快速測試 - 馮睎乾

良知的快速測試 - 馮睎乾

良知和愛國主義一樣,都是無賴的最後歸宿。人人都講良知,唔通人人都有良知咩?言為心聲,看一個人的本性,當然先考慮言語。中國古相書《玉管照神局》有些不錯的指引,如「奸狡者言不盡意,毒害者言而含笑」(所謂行政長官要注意一下)、「縱口而言,不辨利害,不論是非,乃大罔人之言也」等。然而相術不易掌握,與其論斷他人,不妨先審判自己。

我認為良知有兩大條件,自己才最清楚是否符合。第一,良知是有記性的,是一致的,反面例子是容海恩。她去年公開說,不要教小孩認識黃色,在近日《鏗鏘集》,袁彌昌也提到女兒的蠟筆中不見黃色,但容海恩卻在節目反駁:「唔係咁意思,點會唔教黃色?你唔會唔教藍色同黑色。係佢哋幼稚,將一件事不斷loop。」自相矛盾,前後不一。

良知,正是要把過錯不停地loop,莫失莫忘。只有缺乏良知的人,才會犯了錯就拋諸腦後,若無其事,一味說「向前望」、「追究責任沒有用」。萼蘭(Hannah Arendt)在The Life of the Mind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沒有良知的人「不介意犯任何罪,因為下一刻他就可忘掉罪行」。

這個道理就算不看鄂蘭,看半澤直樹也能學懂。半澤常常強調,一個錯誤無論發生了多少年,總是要翻出來改正的,因為改正錯誤,才是真正前進的先決條件。埋沒良知的人和國家,發展得越快,就倒退得越大,事實擺在眼前,時間證明一切。

良知的第二個條件,鄂蘭也說過,是要跟自己對話,並和自己保持友好關係,她舉柏拉圖的《大希庇阿斯》(Hippias Major)結尾來說明此點:蘇格拉底說每次回家獨處,就要面對那位「住在同一房子的至親」(比喻內心的自己),被他尖銳地詰問。這時候,若你言行不一,前後矛盾,那就會無所遁形,等於與自己為敵,必感羞恥不安。良知,就是要避免這種跟自己對話時可能發生的窘境。

當然,在內心詰問自己的,最好是一個利君雅。林鄭月娥常自稱「問心無愧」,我信啊——她像大公報記者那樣問,再以習慣的官腔作答,哪來的自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