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公的我平日沒太受四人限聚令影響,但隨着疫情持續,客還是要見,飯還是要食。
受人數所限,一向鍾意大堆頭的Banker只能二打二:如非純吹水,Bankers現在寧願多帶產品部同事而非手下,所以我應酬的數目可說不跌反升。
為將就還在WFH的客人,昨天我去到她家九龍站。這邊的Dim Sum Library跟金鐘甚具氣氛的裝修是一個相反,燈火通明,這才令我看清楚她的衣裝。
一身連卡佛的衫褲鞋襪,脫下那個C字牌的墨鏡和一直沒戴好的口罩,戴上了一副不入型不入格的紅色鵝蛋形金絲老花眼鏡。突然像是電影中七十年代內地女主角穿越時空穿上現裝的模樣,一口京腔點了期間限定的特色小籠包。
寒暄了很久也沒入正題,她說起自己在Stanford的時候認識了我們這位高層,又提自己在舊投行工作時已經認識我們那位高層。Banker說起最近港漂們最大的煩惱:通關又延至年底,很多同事已經上半年沒見兒女。她突然反應很大,還是帶京腔說:
“I’m not Chinese.”
尷尬不已的Banker差點想多點一支茅台。她高興的告訴我們溫哥華的抗疫措施,我差點以為她姓孟。
這一切都合乎國情,小米的領導用蘋果,華為廣告用Nikon影,賣奶粉的來港走日本粉,中國精英當然不拿中國護照。
繼續寒暄,飲飽食醉,就是沒入正題。離開乘搭機鐵時,那Banker再尷尬非常,說不好意思浪費我的時間。原來這女士是某國資高層的太太,疫情下被退休的她將加入了這間中資背景的網銀做RO。在國資高層的面子份上,我們銀行也要循例應酬一下她的感受。
食國資的飯,出中資的糧竟然不認親,這究竟是骨氣還是虛偽?
沒生意不完美,但對於沒骨氣的我來說,免費的蟹粉小籠包可以接受。
莊逸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