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國泰裁員風聲不絕於耳,多間傳媒先後引述消息,指國泰(293)今日收市後會公佈重組方案,全球裁員6,000人,單是香港區員工佔去5,000人。本報獲悉,港龍是裁員重災區,幅度之大相當於將此35年品牌「摺埋」。機師出身的公民黨立法會議員譚文豪表示,國泰去年收購廉航香港快運後,業內已擔心港龍的定位模糊及競爭力不足會被拆骨,若屬實將「冇咗一個歷史標誌」。
市傳國泰醞釀集團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裁員計劃,全球裁員近6,000人,當中5,000人是本港員工,大部份屬機艙服務員,「僥倖生還」的員工或需減薪。
國泰消息人士對本報稱,大裁員「重災區」是港龍航空,幅度之大相當於「摺埋」港龍,這個擁有35年歷史的品牌從此不保,惟這並不代表國泰放棄港龍現在的內地航線。國泰會把兩間航空公司的部份員工及資源合併,並盡可能保留港龍的機師,惟港龍仍可能最少犧牲3,000名員工。另有消息指,國泰已預備好大信封,方案公佈後會先透過電話通知被裁員工,下星期則輪到國泰寫字樓員工收信。
國泰今年6月接受港府注資方案,涉資273億港元,港府則派兩名觀察員進駐國泰董事局。有傳媒引述知情人士稱,國泰原計劃全球裁員8,000人,政府多番介入後,減少25%至6,000人。
翻查國泰中期報告,截至今年6月底,單計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全球共僱用超過26,500名長期員工,當中約八成是在港員工;報告又顯示,這兩間航空公司因員工產生的營業開支,上半年為74.2億元,按比例推算,有關裁員方案可節省約17.81億元,相對同期國泰集團整體虧損98.65億元,佔比約18.1%。
港龍空勤人員協會副主席梁佩韻表示,港龍多年來為公司賺錢,定位與國泰不同,價值也不一樣,「冇咗港龍,(國泰)有乜好處?」過去兩周,幾乎每隔兩日便有重組傳聞新版本,公司卻一直不作澄清,任由傳聞發酵,梁指員工因透明度不足,對前景感憂慮,並重申員工願意犧牲福利,「換取一個都不能少」。
化名Harry的國泰空少向本報指,同事深感憂慮,「裁員5,000人太多啦」。有國泰員工則回想,過去大半年自願參與無薪假計劃,豈料公司或大規模裁員,盼公司可「有人情味啲,賠多啲」。
譚文豪指出,國泰去年收購廉航香港快運,已擔心港龍因定位模糊及競爭力不足會被拆骨,現在部份只一、兩個小時航程的短途航班,乘客對飛機餐等機艙服務需求不大,以快運的廉航模式營運最有成本效益。按慣例航空公司可對旗下全資控制的子航空公司進行航權轉移,國泰有動機將港龍飛上海等的一線航班收歸,然後把港龍二、三線航班撥予快運。
譚擔心國泰一旦有裁員方案,即使仍獲聘用的員工會遭到減薪或重訂合約。對於港龍成重組重災區,譚憂慮即使部份港龍員工可過渡至國泰,他們或面臨待遇大幅轉差的情況,包括長期服務金的起始日需重訂、及失去因年資而得到的額外年假等。對於港龍被「消失」他感到可惜,「冇咗一個歷史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