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幾天說內地對影視界發出的「題材及規避」條文,是因為影視文化,幾乎同步反映言論自由,從題材到團隊背景,到作品之中講對白講思想的自由,而且是更普及的一把尺,去量度社會氛圍有多寬鬆有多肅殺。
昨天列舉了我強國對影視創作自由管得太嚴、手伸到太長的政策,會讓民心浮動,而且說穿了,一時一樣等於沒政策。政策不明,自然也是恐嚇創作自由的高招,同時也是自毀長城的大攬炒。
幾天前第一個會問為什麼要讓宮鬥劇下架,不是因為好不好看、個人要不要看的問題,只是為我強國的大外宣說一聲:可惜啊,可憐啊。以目前港台資源來說,陸劇佔有絕對優勢,從服裝佈景道具以至於頭飾的考究,也不只是錢的問題。為古裝劇設限,拍完了又審查來刪掉去,跟有人說為反而反的罪名無異。
文化軟實力從來比建立海量的孔子學院有效,在港蘋跟台蘋專欄裏也說過了,憑一齣《延禧攻略》攻陷台灣人心,實力遠勝一艘遼寧號、山東號。更遠一點,一齣《琅琊榜》、一個胡歌,如果不斷還有胡歌們,也將不斷出現詭異的現象:談起共軍武統之心不死就來氣的台灣朋友,話題談到《琅琊榜》,就開始換了一個人似的,如數家珍,是「家」珍噢,包括「我家的胡歌」,連帶也不會對口中的「中國人」或「大陸人」那麼抗拒,如果之前有的話。
憑着宮鬥劇攻陷台灣劇迷,市場沒分眾,曾經老少通殺,中老年再進一步,古裝愛情劇也照單全收,那婆婆媽媽的市場,正是鞏固親中派的忠誠。
台灣統派本來就有不用動武、買起台灣就行的說法。古裝陸劇憑着獨有優勢與賣點,那錢啊,是台灣電視台給大陸,大陸的民脂民膏大可減少用在外宣這一塊。
陸劇像軟綿綿的巧克力,只會融化在心中,不會黏在手裏的污漬,到現在,很多台資衛視也不斷買陸劇。可惜啊,可憐啊,一個戰狼外交,嚇跑了正常的人,以本人有限取樣的民調,十個有七個,聽到普通話就本能有點迴避,因為聽得外交部殺氣騰騰的發言太多嘛。
本來,關心娛樂的人就比留意大陸動向的人多出很多很多,軟化了的心房,給戰狼越咬越硬,牽涉到生存權了。太陽跟北風比賽誰更能讓人脫下外衣的故事,戰狼頭頭沒聽過嗎?
呸,要攬炒的是他們,幹嘛要冒充國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