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估日均車流1.4萬 最高峯僅及1/3  港珠澳橋無底潭 年蝕24億

政府估日均車流1.4萬 最高峯僅及1/3 
港珠澳橋無底潭 年蝕24億

【本報訊】耗資約1,200億元興建的港珠澳大橋2018年10月通車至今,車流、人流量一直遠低預期,兩年來日均車流量僅為286至4,792架次,從未達到預測的最低目標。以車流量及車輛類別數據推算,扣除內地2月中至5月初實施免收橋費的政策,過去一年橋費收益只有約9,560萬元人民幣(約1.1億港元),惟大橋每年總營運開支卻高達22億元人民幣(約25億港元),即大橋收入僅及開支4.3%。大橋連續兩年入不敷支,回本無期,有立法會議員批評建橋只為取悅中央,估計大橋只會繼續蝕錢,淪為無底深潭。

■港珠澳大橋自2018年通車至今,車流及人流量一直遠低預期。

本月24日是港珠澳大橋通車兩周年,兩年前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開幕禮時,與特首林鄭月娥並肩而行的畫面歷歷在目。根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資料,大橋人流及車流量過去一年持續惡化。去年10月1日至今年9月30日一年間,大橋日均車流量跌至286至4,030架次。武漢肺炎今年1月由內地蔓延至本港,2月實施檢疫令後,車流量開始減少,最低為4及5月,日均車流量僅錄得286架次。至於人流方面,去年10至今年9月平均每日人流量介乎81至44,856人次。

■兩年前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大橋開幕禮時,與特首林鄭月娥並肩而行。

■中午時分口岸的出境大堂十分冷清。

三地從未交代融資方案

政府2008年就興建大橋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原本預計,大橋通車初期人流每日為55,850至69,200人次,日均車流量達9,200至14,000架次。

惟大橋管理局數據顯示,大橋通車兩年來,日均車流量約為286至4,792架次,從未達到預期的最低目標,即使以最高4,792架次計算,亦只及最低估算約52%。

大橋管理局2017年曾披露大橋每年營運需約22億元人民幣(約25億港元),包括員工薪酬3,718萬元、日常維護費2.15億元、財務費用9.3億元及9.2億元的橋隧資產折舊額等。內地早前因應疫情,2月中起實施免收各種車輛過橋費政策,至5月初才完結。若以車輛類別及車流量推算,估計上述期間少收逾1,200萬元人民幣(約1,388萬港元),即去年10月至今年9月,橋費收入只有約9,560萬元人民幣(1.1億港元),僅及一年營運開支4.3%,只足夠支付員工薪酬,遑論回本。

橋費屬大橋主要收入來源,兩年來一直入不敷支。按香港、澳門及廣東省政府2010年簽訂協議,當項目收入不足以償還貸款、利息和支付營運開支時,需依照內地法律向三地金融機構借貸,並按協議調整橋費標準等融資方式解決,惟三地從未有交代相關情況的融資方案。

立法會議員公民黨譚文豪批評建橋的目的只為取悅中央,估計大橋會繼續蝕錢,「就算冇疫情,佢個(使用)量都係非常細」。他指政府為配合內地,興建多項大白象工程,最終要港人埋單,「回唔到本已經係最好結果,最大件事仲要年年蝕大錢」。

■香港口岸出入境大堂不少店舖已停業,只餘下一間便利店仍開門。

■接駁口岸的專線小巴901線已暫停,不少小巴停泊該站。

深中通道勢再分薄流量

另一立法會議員民主黨林卓廷更擔心與大橋相距僅38公里、連接深圳及中山的深中通道2024年通車後,會分薄大橋車流量。他估計最終政府或需注資大橋,「洗濕咗個頭,唔通炸咗佢(大橋)咩」。

香港運輸研究學會資深會員熊永達認為港珠澳大橋要回本或收支平衡遙遙無期,更提醒大橋即使收支平衡,港府仍需支付建橋的利息支出,而大型基建回本期普遍漫長。

運輸署以根據屬地原則及三地協議為由,拒絕披露大橋收入及開支資料,又指今年受疫情影響,各跨境口岸人車流量減少,三地政府會留意大橋營運及探討改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