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把香港帶進死路(林海)

林鄭把香港帶進死路(林海)

包括《香港商報》、《文匯報》、《經濟日報》在內的多家親建制報章,昨日均以大篇幅刊登了特首林鄭月娥的專訪。幾家親建制報紙同時「專訪」林鄭,當然不可能是甚麼巧合,用意明顯是要在社會輿論上製造政府的聲音,給予林鄭就各種政策決定解說的機會;問的問題自然也一律是外媒謂之的「Softball」,極易回答而沒有殺傷力,與平日出席行會記者會時遭各色傳媒追問而針鋒相對,風格截然不同。與其說這是新聞報道,不如稱之為政治宣傳更為合適。

在專訪中,林鄭花了很多時間談論深港合作和粵港澳大灣區,明顯是要響應上周習近平南下在深圳發表的演說,以及進一步合理化自己為了等待內地「惠港措施」而推遲發表《施政報告》的決定。在深港合作議題上,她稱所謂「一體化」是在一國兩制之下,不等於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或是大灣區建設,就會讓「兩制」變得模糊。但究竟「一體化」又如何不會令「兩制」變得模糊?林鄭並沒有對這個邏輯上存在根本矛盾的哲學問題加以解釋。然而其接下來通篇的敍述,卻只令人見到一體而看不見兩制。

她說「只要我們港深一同合作……出來的(成果)一定會1+1大過2……競爭力甚至較美國紐約與加州更佳」;又指「香港不能只睇自己,若香港想與深圳發展得好,必須香港與深圳一齊睇,甚至香港與國家一齊睇」;更明言希望能與深圳一同制訂「聯合政策包」,實現「強強聯手」,「共同吸引更多人才、資金落戶兩地」。「1+1大過2」、「港深一齊睇」、「聯合政策包」,吹得天花龍鳳,透露的不外乎是港人一直擔憂的趨勢:在林鄭市長「忠實」的帶領之下,香港加速向內地體制靠攏,最終成為內地的一個直轄市,甚至是直接與深圳合併,令我們所認知的香港不復存在。

於外於內都失去競爭力

「競爭力較紐約與加州更佳」、「吸引更多人才資金落戶」;在本來的兩制底下,香港的自由與法治對國際企業確實有一定吸引力,用心經營的話,說要挑戰紐約、矽谷也不是甚麼天方夜譚。然而經歷去年至今一連串荒謬的政治事件、國安法,撤資成了不少外企認真考慮的選項,本地人特別是專業人士也在形成一波移民潮,此時此刻說甚麼「吸引人才資金落戶」,無疑就是不切實際的離地空想。香港賺盡四方財的百年國際港傳統,已是一去不返,咎其因由,自然是仰賴的自由與法治受到破壞。

但這些在林鄭看來,則是現今的國際形勢不利香港,是美國「不合理的態度與政策」妨礙了香港的經濟發展,因此香港要衝出當下困境,只能北望神州,依靠中國推動經濟。問題是,「靠祖國」吃飯的城市全國皆是,全國各地都在向中央爭取經濟資源,香港究竟憑甚麼要北京優待?以往北京看重香港,給予香港許多內地城市無法想像的待遇,主因乃是香港是面向國際、實行兩制的特區,有其特殊戰略價值,因此值得投資。如今這一基礎卻被林鄭一手摧毀,外國皆開始視香港無異於中國內地,試問北京還有甚麼優待的理由?既然香港沒有了利用價值,對北京而言,把經濟資源投放在「根正苗紅」、「忠誠可靠」的深圳和上海不是更好更安全?少了國際連結的香港,在內地地方政府爭資源的遊戲中,還有甚麼競爭力?

香港過往的成功,建基在連結中西的特殊性令香港在國際、內地皆可吃得開,賺盡四方財。如今林鄭自己一手把香港最珍貴的兩制籌碼拋棄,於外於內都失去競爭力,在這前提下盲目擁抱深港融合、大灣區,到頭來只有逐漸消亡一途。畢竟現今中共的態度十分明確,北京信任深圳多於香港,深港融合,誰主誰副、誰吃誰,清楚得很。

林海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