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一位朋友在社交媒體引爆了相關熱話,中港台三地也熱切地給予自己的意見,內文的討論只是舊酒新瓶,但是我們要學懂欣賞這些媒體風向有趣之處。他文章寫得很social-media friendly。
月入乜乜乜,幾乎是一個歷久常新的社交媒體關鍵字眼,例如早一排有人話月入3萬蚊喺香港生存唔到,又或者醫生月入10萬蚊買唔到樓……這些討論都是人畜無害,總之是一個很吸引眼球的長青話題。
那篇帖文也寫得抵死,例如月入25萬台幣後不計較麥當勞加大,不在乎星巴克買一送一,計程車找少錢也不可惜,這些都讓人覺得他格局很狹窄。不要緊,他抓得住討論的點,這已經是成功了。
始終香港和台灣的月入差距很大,把25萬台幣轉換成港紙後,在香港也是不少金融才俊應該要有的基本收入。各大銀行或顧問公司常常公佈打工仔平均月入或者1,000萬以上的富豪佔的比例有幾多,反映香港人搵錢能力不低,資產相對豐厚。香港人很多對台灣有若干憧憬,如果在台灣25萬這個數字是值得拿出來講,那麼香港人真的要有多一點覺悟才考慮移民,我不是潑冷水,而是怕大家太倉卒做錯決定。
我們經歷社會運動後,又撞正疫情,多一些無關痛癢的話題分散心神,也是對的。總好過又是在討論甚麼時候移民走資,真係你唔煩,我都驚。
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