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可阻止悲劇發生?(陳景儀)

誰可阻止悲劇發生?(陳景儀)

天水圍17歲中六女生棄連臍帶女嬰一案,多份報章都有報道,但在報章報道前,該學生難道沒有接觸過可幫她的人嗎?怎麼她連嬰兒都生出來了,竟沒有人過問呢?

林鄭月娥曾在2000年任職社會福利署署長時首次探訪天水圍,已發覺天水圍有嚴重社區疏離感,有如「悲情城市」。為甚麼到現在2020年了,天水圍還是繼續有很多悲劇上演?

在這20年來,政府在天水圍的社區建設的確投放了不少資源,運動場、游泳池、公共圖書館等相繼落成,天水圍的青少年似乎多了很多好去處。然而,天水圍人的真正需要到底是甚麼呢?

天水圍的家庭部份是新移民、低收入家庭、獨居老人等,有需要支援的一群人,接收訊息比較緩慢,教育水平不高,所以在教養下一代的時候,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甚或有些家庭雙親關係不好,或許離異,這樣背景下的孩子缺乏支援,遇事只會尋求朋輩幫忙,而朋輩能提出的意見未見得會比當事人理性,於是便造成悲劇發生。

中六學生懷孕產子豈是一天之內發生的事情,但是懷胎這麼長的時間,女學生怎麼沒有遇到任何可以幫她的成年人呢?是有人視而不見嗎?女學生可有想過尋求幫忙?還是她根本找不到支援的渠道呢?

年輕這個階段是人一生的黃金時期,但是年輕人有很多事還不懂,貧窮家庭出生的年輕人所得到的資源,可以獲取的訊息更加有限,同樣是幼嫩的蓓蕾,能否開出芬芳的花朵,似乎就看她在經歷的暴風雨時,有否得到遮蓋、庇護。看到女生年紀輕輕拋棄嬰兒的新聞,我只希望這個城市人與人之間能多點溫情。

陳景儀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