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跨境交通基建造價高昂,除了港珠澳大橋車流量遠低於目標外,高鐵、深圳灣口岸及香園圍口岸等跨境基建設施的使用量亦慘不忍睹。預計日均乘客量達8.01萬人次的高鐵,今年日均客量僅有3.37萬人次,僅及原估計四成。深圳灣口岸原預計每日過境流量2016年可達到每日8萬架次,但多年來車流量仍不足當年預計的兩成,有傳媒報道今年截至8月的每日車流量,僅得5,130架次。
高鐵香港段2018年9月23日通車,當局原估算日均乘客量為8.01萬人次,2021年增至9.5萬人次,但高鐵今年因疫情停運至今,全年營運日子只有29天,日均載客量為3.3萬人次,僅及原估算的41%。
而俗稱深港西部通道的深圳灣公路大橋2007年通車後車流量亦一直未曾達標,當年政府預測,深圳灣口岸2016年的來回方向每日車流可達8萬架次,帶來1,750億元經濟效益,但通道車流量長期低於預期,一直不及當年預測的兩成。「香港01」報道指,去年西部通道日均車流量為1.2萬架次,今年在疫情下,至今年8月日均車流為約5,000架次,即通車13年來從未達標。
至於香園圍口岸今年8月26日在疫情中局部通車,暫只供跨境貨車行駛,「香港01」引用海關數據,指香園圍邊境管制站的貨檢設施截至9月17日,日均車流量約139架次,僅及原先預計7,700架次的2%。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尹兆堅認為,多項中港交通基建均無法達至原承諾的效益,令人質疑政府委聘的顧問公司以「超級樂觀」的態度作出估算,以說服立法會撥款,「但冇一單達標,鋪鋪都係令庫房穿晒窿」,政府亦有包裝公眾利益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