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集團A+H上市一波三折,早前傳出被內地中證監調查,指其支付寶平台獨家銷售集團的戰略基金屬違反規例,或延遲其上市計劃。本報發現,香港一些以往只讓機構投資者參與的信託基金,亦瞄準機會,以「獲配率高、費用相宜」作招徠,聲言透過他們認購螞蟻,中籤率可提高到一成有多,入場費40萬元,吸引一批頭寸不多的散戶參加。
有律師指出,若有信託基金聲稱成立目的是集資抽新股,而沒有申請證券牌照,很大機會已違反證券條例。另有分析員指出,在螞蟻熱潮下,分配率難以事前推敲,機構投資者從國際配售部份獲得的股份,有機會較公開發售更少,最終得不償失。
螞蟻集團雖然仍未正式公開招股,但有讀者向本報指出,近期市面上已有人透過通訊平台WhatsApp及Wechat群組「兜客」,聲稱有信託公司可提供螞蟻集團新股投資信託計劃,計劃最低投資金額一般為40萬元,需繳付投資額的5%作為手續費,並要提供資產證明及簽署服務協議。
當中有個別信託公司聲稱,一般基金公司入場門檻為100萬元,並會收取4%至6%手續費,以及20%的利潤分成,但為吸引散戶參與,現時約40萬元便可入場,借用信託公司設立的投資信託架構名義投資,以機構投資者身份參與國際配售部份認購,或直接從阿里巴巴(9988)旗下子公司獲得股份。
而透過信託認購的股份與散戶一樣,申請的份額及退出的時間都是由客戶作出最終決定,上市即日便可買賣。
至於「獲配率高」這個說法,有信託在回覆客戶查詢時坦言,「未必能夠保證獲分的股票份額,但希望中籤率有10%」;其又以上次熱爆的新股農夫山泉(9633)為例,指「透過其認購的中籤率為12%,較農夫山泉乙組中籤率僅0.14%至0.28%,可高出數十倍計」。
本報記者向證券業人士查詢相關情況,他們皆對高中籤率的說法存疑,直指頗為偏離現實,「市場上有啲小型券商,會用呢個說法找客人經佢哋認購新股,從而加大抽新股的資金池,再利用孖展放大抽中機會,從而獲取較高的分派比率」。
不過,聲稱中籤率能提高到一成則相當誇張,有業內人士指出,實際中籤率要視乎該新股的受歡迎程度,任何一個機構都難以對投資者作出保證。
該業內人士又指出,雖然新股的國際配售與公開發售比例為9比1,但若果市場認購反應過於熱烈而回撥,便會出現「唔夠分」情況,分分鐘機構投資者從國際配售中的的獲派比例,較公開發售更少。
大律師嚴康焯則指出,如果信託聲稱成立的目的是集資抽新股,便屬於就股票市場提供意見,需要拿取證券牌照,否則屬違反證券條例。另外,向公眾集資的人數除非少於50人、並且參與者都是「專業投資者」(即投資者有800萬元流動資產等),否則便要向證券會申請牌照,以免觸犯集體投資計劃的相關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