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 :香港經濟逐步走向末路(盧峯)

蘋論 :香港經濟逐步走向末路(盧峯)

深圳特區成立四十周年,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為此搞了一場大騷,包括到開放改革總設計師鄧小平像前獻花,四處巡視與民眾「打交道」以示領導與人民的「魚水情」,還發表了長篇演說盛讚中共領導下深圳取得的偉大成就,誇言深圳將成為大灣區的發展引擎,繼續成為中國經濟的尖兵……總之,習近平借四十周年成立典禮大樹特樹深圳經驗,以它作為整個大灣區的榜樣。而原來是珠三角中心及領頭羊的香港則像配襯般坐冷板凳;特地押後年度施政報告趕上這場熱鬧的林鄭更因為病毒疑雲而敬陪末座,變相隔離在主席團的邊緣,真有點攞架來丟之嘆,也只能說一句活該。

東方之珠成就跟中共無關

習近平揚深圳輕香港當然不是無心之失而是有意為之,除了為四十周年成立大典助威外,更是要改寫過去幾十年經濟發展的故事,申明中共領導的重要性、優越性。

香港自二戰以後經濟飛躍發展,幾十年間從太平洋海岸其中一個轉口港變成國際商業、金融、航運中心,被國際社會稱為「東方之珠」。大量外國企業以香港為地區或全球總部,數以十萬計不同國籍專才、工商精英以香港為家,海內外資金也趨之若鶩,形成幾可與紐約、倫敦比肩的大都會。這樣的成就既是幾代港人辛勤打拼的結果,更得力於英國管治期間建立的制度資本:法治、自由經濟體系、資訊人才資本自由流動等。顯而易見,香港的成功及繁榮跟中共毫無關係,上世紀六十年代文革時中共在港代理人策動的暴動還幾乎把香港的經濟成就毀於一旦。

另一方面,深圳則是中共精心策劃的樣辦城市。自啟動開始已是要特殊政策有特殊政策,又放手讓外資、港資、台資在深圳活動及經營,並且不斷擴大深圳市的範圍與人口,令它從原來港粵邊區的小鎮變成人口過千萬的超級大城市。在中共悉心打造及投入巨額資金人力下,深圳才能於幾十年間超越多個傳統中國大城市如廣州,並且在GDP總量超越香港,成為經濟尖兵。換言之,深圳的所謂經濟奇蹟才算是中共的功勞,才算是鄧小平、江澤民等政治核心不惜工本悉心栽培的結果。

習近平現在着意展現中共及自己的永遠正確與偉大,自然要拿深圳大做文章,並有意無意壓低香港的位置與重要性,以向全國以至全球顯示東風正壓倒西風,中國正超越普世價值與制度。

乞求北京政策棄自力更生

然而,深圳的「奇蹟」其實沒有建立甚麼制度優勢,靠的仍然是特惠政策,是北京當權者投入不成比例的巨大投資;靠的仍然是吸取全國各地人才、資本。深圳這種倚賴投入超額生產要素「催生」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可能持久,很快就會跌入資本效益及回報越來越低甚至變成負數的困境。再加上北京與整個西方陣營關係不斷惡化,美歐正對中國創科企業處處設防,甚至提出制裁。深圳能否繼續吸引國外人才、資金、技術可是個大疑問。而在內外發展都遇上樽頸的情況下,深圳「奇蹟」隨時像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東亞小虎(泰國、印尼)般褪色,甚至可能陷入巨大危機。

不幸的是,林鄭以下的庸官們卻以為深圳模式才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方向,以為瞓身投入中國經濟內循環才是出路。林鄭這位港英時代訓練的官員斷然放棄自由經濟讓企業各展神通的好處,改為主動到北京乞求特惠政策,把未來發展大計留白再由北京中央部委填上,並因而無限期押後宣讀施政報告。這樣的不長進不但令中央政府官員、各省市政府官員看不起,認為香港跟內地特區、城市一樣靠政策而不是實力與競爭力吃飯;並向本地工商界、企業發出錯誤訊號,教大家放棄自力更生改為一面倒到內地求官員「攞着數」、「攞政策」。沒多久,幾十年來靠自由經濟體制鍛煉而成的競爭力、彈性、自主精神將很快消逝,令香港變成坐待特殊優惠與政策的不肖子。

此外,林鄭等特區官員戰狼上身,對向來是香港經濟命脈的國際企業、國際社會怒目相看,令香港從國際寵兒變成「亞細亞孤兒」,吸引力盡失,不管開拓市場或商機都變得困難重重。深圳經濟如何走下去難以預計,但在內外交困下,香港二戰以來打造的經濟奇蹟正逐步走上末路。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