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提大灣區,官僚的青年政策空想(魏仲甫)

再提大灣區,官僚的青年政策空想(魏仲甫)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習近平南下並發表講話,當中一句「要充分運用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來內地學習、就業、生活……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受到香港媒體關注。一時之間,各路人馬紛紛再度推銷大灣區,鼓勵香港青年北上尋找機會。

離地權貴漠視北上的實際問題

港府官員與建制派在過往數年不斷重複大灣區機遇處處的論述,但往往不是內容空洞,就是脫離現實,未能釋除香港青年對北上工作的疑慮。北上就業並非如達官貴人乘坐頭等艙、高鐵穿梭大陸不同城市,然後有專車由機場接送到酒店,再出席幾個會議的事情,而是實實在在面對各種生活難題。

首先要解決的是居住問題。以深圳為例,根據內地著名房產信息平台安居客的數據,南山、福田區的一室單位,10月的平均租金為2,400多人民幣。單憑此數字,我們或者還會感到租金很便宜。但我們再參考《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9年本科畢業生平均月入5,440元,那麼意味租金支出幾乎佔收入的一半。當然,變數還是很多。例如,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與智聯招聘共同發表的《2020年第二季度應屆生就業市場景氣報告》就顯示,2020年上半年,一線城市畢業生起薪點也有8,200多元。但我們也要考慮以上的平均租金,是從疫情之前接近3,000元回落下來,而可支配收入還需要扣除五險一金與個人所得稅。對職場新人來說,在南山工作,住在南山是不太現實的事。事實上,每天早上就有大量白領從以往位於「關外」的民樂、民治迫地鐵南下上班,而每月租金也可能只比住南山省下大概800元。

居住以外便是薪酬問題,對於有志投身高科技行業的香港青年來說,深圳的機會確實比香港多。至於其他行業,港青又是否願意接受不到一萬元人民幣的月薪?畢竟,薪酬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如非可賺到更高工資,你也很難說服一位北京青年到天津工作。再者,住在深圳的生活成本不比香港低,港人習以為常購買的進口貨因進口關稅而售價更高,這也是周末有大量深圳居民前往香港購買日用品的原因。

對於專業人士來說,假如具一定工作經驗,確實可與大陸夥伴交流,這也是過往30多年的模式。不過,若果是修讀相關學科,如法律、會計,畢業後要到內地工作,便會因制度不同而難以找到對應職位。餘下的就是有意創業的年輕人,但若果本身是有敏銳的商業觸覺,只要當地有利可圖,不用等政府宣傳,即使是大灣區以外的陽江、清遠及雲浮也早已前往。

觀乎港府、建制派近年的宣傳,並沒有拿揑到大灣區之於香港年輕人吸引之處。除了那些不設實際,住在廣州,每天坐高鐵往返香港上班的建議外,聽得最多的就是在大灣區置業。但內地樓價同樣高企,在香港買不到樓,不代表就能在廣州、深圳置業。

一個地方有吸引力,自然有青年嚮往。過去40年兩地經貿關係離不開有對應的供求。大陸需要資金,港商看中低廉的勞動力,兩者一拍即合。由工廠到企業,需要一位具經驗的經理管理,為獲取更高薪的員工便會請纓北上。珠三角已不只是世界工廠,資金、人才與技術如何對接、互補,需要各界重新思考。當年,也沒有一紙行政命令說要透過喜茶、海底撈讓香港年輕人認識祖國,但開放的營商空間足以令港青周末北上消費。如今,港府連政策對象與疑慮成因也弄不清,只籠統地呼籲年輕人到大灣區發展,若干年後港人對大灣區的印象恐怕只會剩下買樓投資與退休。更不用說兩制之別這隻「房間裏的大象」了。

魏仲甫

居深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