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潛藏大量工廈甚至商廈劏房的觀塘南商貿區,近年有多名業主申請重建及改裝成新型商廈,唯獨改裝成過渡性房屋方案至今仍無人問津。立法會議員譚文豪(圖)批評,該方案以五年為限,並綑綁全幢改裝,做法不切實際及反智,無法反映實際需求。
立法會工業大廈政策相關事宜小組委員會,去年起四度召開會議,檢視活化及改裝工廈政策,今年7月一份立法會文件中,提及城規會批准多宗重建工廈申請,當中包括觀塘商貿區,申請個案全部均與改裝成新型商廈或酒店項目有關。
文件同時提及,工廈可申請改裝成過渡性房屋,至今年1月全港仍錄得零申請,情況令人失望。小組委員質疑當局過渡性房屋以五年為限,並必須全幢工廈改裝,致反應欠佳,即使設立資助計劃,每個過渡性房屋單位以55萬元為上限,委員卻認為業主出租作迷你倉及劏房,回報率或更高。政府當時只回應相信業主重視該項措施的社會得益多於經濟回報,未有計劃放寬政策或增加資助額。
時任小組委員會主席譚文豪批評,政府兩度提出活化工廈,全幢單一業主的工廈數量已買少見少,即使業主有心改裝成過渡性房屋,方案以五年為限,再向政府申請續期的做法,令到業主向銀行借貸及融資的難度大增,與促成工廈增加房屋臨時供應量的意向背道而馳,「成件事好反智,如果搵到成幢(業權),政府已經可以買嚟起公屋,而唔係全幢改裝做臨時房屋。」
然而疫情下基層收入更低,人口進一步流向租金較低的違法劏房機會更高,譚文豪預期會促成更多業主暗地改裝工商廈劏房,以租金回報率逐利,害苦一班基層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