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年也是這個時候談我種咖啡的小故事,想不到一年後就成軍去搞搞「香港咖啡」了。
每年都會有一兩位朋友加入我辦的「復耕者聯盟」產銷小組做學徒,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培養技術及耕種經驗從事農業工作,今年初加入的是一男一女,女孩子Rebecca愛種野菜或老品種,男的阿Mike本身從事IT工作,兩年前讀畢我的Permaculture Design Course(PDC),也對農業產生濃厚興趣,來個事業急轉彎。我對他的建議是從農除了要技術及體能,更要有明確的「定位」,專注於特定農產品或服務的開發,而這些定位最好就是自己心中所愛的項目,我知他本身是咖啡發燒友,便建議他嘗試管理我園中的十幾株咖啡樹,學學種植咖啡及咖啡處理技術,因為一則是他的興趣,二則香港的咖啡熱潮方興未艾,但又缺乏這兩部份的認識,很值得一起實驗「搞搞佢」。
Mike是在五月份到來農場工作,剛剛是咖啡開花結果的時候,我便教他倆修剪田裏的蒲瓜、水瓜和冬瓜蔓藤,並把這些剪下來的蔓藤及田裏拔出來的雜草圍攏堆放於咖啡樹的外圍,一方面壓死咖啡樹旁的雜草,一方面腐化成為堆肥滋養她們。道理說起來漂亮容易,但交予農夫新手去做又是笑話一籮,首先是Rebecca打理的蒲瓜遲了修剪,一下子修剪便得出幾十斤廢藤,原本只要好好的分派給每一株咖啡樹也挺好的,但可能農務太辛苦了,他們只把大量廢藤堆於最近的兩三株樹下,甚至壓壞最底的枝條,我這地獄農夫當然破口大罵了。輾轉反側來回嘗試之後,才慢慢把小小的咖啡和食物果園(Food Forest)系統弄出個模樣。
我設計的食物咖啡果園,原意是盡量應用農場周邊三尖八角的小片無用空間,混雜栽種容易管理的果樹、香草及野菜,讓她們發展成成熟生態的可食園圃,有收穫時又能促成生態系統,保育水土。現在大家修整的果園部份是農場邊緣近河道的地帶,對岸一株巨大漂亮的水翁樹擋着西斜猛烈的陽光,遮蔭的空間原本是不利於蔬菜生產的,而且因河水沖刷,土地較為淺薄也石塊嶙峋,已荒廢多年。但一切的不利因素其實也可轉為優勢,我把這裏設定為以香蕉和咖啡為主力的果園,香蕉生長迅速遮蔭既廣,可以配合原本的水翁擴大樹蔭的範圍,讓五六年前定植在此的咖啡有所庇蔭。之後,就是栽種可以保持水土的果樹去確定園圃形態,沿岸邊有蘋婆(鳳眼果)、菠蘿蜜、咖喱葉樹和羅望子等熱帶水果,這些樹生長需時,開始幾年的遮蔽仍需靠香蕉林。咖啡下的雜草我們也不會清除乾淨,留下有食用價值的「菜蕨」(即台灣的過溝蕨(過貓)),再加上小咖啡果園旁就是菜田,田間的雜草菜莢都成為果園的養份來源。得到朝早的霧水、露水、晨光,以及河濱水氣及大樹降溫,堆肥落葉的滋養,更避開下午的西曬攻擊,我希望能模擬到更像高地的微氣候,種出更好的本地咖啡。
這個月Mike已開始收成咖啡果及自己嘗試後處理的技術,更剛好得到PMQ(元創坊)的邀請,參加十月底的「PMQ Coffee Agenda」活動分享種植咖啡的小小心得,並認識咖啡烘焙師Gary一起組軍。我農場最初的兩株母樹,經過十八年的光陰,終於能「集齊一套」人馬,開始由種植到收穫、處理到烘焙、沖泡到品嘗的香港咖啡實驗。
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