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領先特朗普 恐慌指數回落 美選戰後港股70%機率跌

拜登領先特朗普 恐慌指數回落 
美選戰後港股70%機率跌

【數碼金魚缸】

還有兩個多星期便是美國大選投票日,今次港人異常關注,原因自然是憂慮特朗普的對華對港政策,會否在大選後有所變化;對日益兩極化的美國人來說,這亦是兩派陣營大對決,是對特朗普處理經濟及疫情的一次公投。不過現時最主宰投資者情緒的,不是選舉結果,而是選舉無結果;即雙方票數接近而拒絕承認落敗,觸發社會大規模動盪。今次以Python程式,分析歷屆美國總統選舉,對港股美股影響,this time is different?

不少人拿2000年小布殊對戈爾的總統選舉一役,與今次比較,因當年關鍵州份佛羅里達需要重新點票;民主黨參選人戈爾更入稟法院要求人手點票,事件擾釀至該年12月中,戈爾才承認落敗,但期間的巨大不明朗因素,已令美股累積調整12%,港股亦要陪跌。

事實上,市場素來不喜歡意外,就算上屆特朗普爆冷當選,道指一度隨着意外賽果而跌近千點,但收市急速收復失地,更倒升收市。

上落波幅大 非穩勝策略

今次臨近選舉,亦不斷爆發意外事故,年頭新冠肺炎疫情,把美國經濟積聚幾年的強勢,一下子化為烏有,更累千萬打工仔失業;再有反種族歧視示威、女聯邦大法官之死,以及特朗普本人染疫,都是足以左右選舉的大事。看歷屆選舉前的美股恐慌指數(VIX),今次算是第二高,僅次2008年奧巴馬當選的一次;但當時美國正經歷金融海嘯,投資市場吹緊十號風球,今次卻是實體經濟出事,貧病交迫。

恐慌指數近日稍為回落,可能與大選漸趨明朗有關;有指拜登民調持續拋離特朗普,有望避免出現勝負不分的局面。

雖然港股美股相關性頗高,但大選對港股的影響,不一定如美股;以1992年以來的七屆總統選舉,也有兩屆的港股美股走勢迥異,其中一次便是上屆特朗普勝選一役(圖一);美股在選後一日、五日甚至近一個月都不斷造好,反而港股卻持續調整,是否市場早預期特朗普對華立場強硬?

從「圖二」可見,要捕捉港股在大選後表現,殊不容易。從1992年以來七次大選,有五次港股在選舉翌日上升;但在約一個月後,卻有逾七成機會輸錢。從列表可見,恒指在大選後一天、五天及二十天的平均回報為0.8%、-1.04%及-2.05%;美股則為-0.89%、-1.58%及-0.50%。若果要說捉路,則短線以利淡為主,不過上落波幅甚大,不是穩勝策略。

當然,個別板塊還是會有睇頭;如拜登當選肯定刺激新能源股,特朗普連任則利好傳統製造業。

學術界早對所謂大選周期有大量研究,指出大選前一至兩年,在任總統為谷民望,都會用盡方法推高經濟,故對大市有利,令大選周期成為每四年的尋寶策略之一。即使艱難如今年,仍然因為無限量寬及連環救市財政政策,令標指低位反彈近六成,全面收復失地;但與去年28%升幅相比,仍相形見絀。

選前股市正回報有利連任

早前指數基金巨人Vanguard便唱反調,發表研究報告指大選對投資市場的影響可有可無,謂據以往150年的美國選舉數據,以一個六成股票、四成債券的投資組合來評估,發現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執政,回報差異都不具統計學上的顯著性;唯一較顯著的,是股市波幅在選前選後100天會略為回順。

若大選對股市的影響難一概而論,那麼倒過來,以股市預測選舉結果會否更有啟示性?有基金公司研究聲稱,大選前三個月股市回報可預測選舉結果,只要是正回報,在任總統連任機會普遍較高;這現象在1928年以來準確度87%,1984年以來準確度更達100%。以過去三個月標指錄得近一成升幅,照計對特朗普有利,不過今次是不一樣的選舉,會否再出現上一屆的意外戰果,誰人說得準?

尼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