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摵飛割凳】《橙路》的City pop感覺

【摵飛割凳】《橙路》的City pop感覺

讓我得悉松本泉逝世的群組,不是動漫群組,而是一個City pop群組。不像其他同年代的動畫歌曲,《橙路》不少歌曲,都超出了動漫歌曲的範疇,被歸類為City pop。

近幾年再次流行起來的City pop,一般被認為,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日本,到80年代,達到頂峯,這種充滿洋風的日本音樂風格,呈現了泡沫經濟時期的華美都市生活感(尤其是那種伴隨螢光霓虹的晚間都會)。City pop擁有一個頗大的系譜,代表音樂人和歌手很多,但通常必然會提到山下達郎、亞蘭知子,以及竹內瑪莉亞,其中竹內瑪莉亞的《Plastic Love》,更被喻為City pop神曲。

■竹內瑪莉亞(小圖)1984年推出的《Plastic Love》被喻為City pop神曲,去年更推出全新MV賀竹內出道40年。互聯網圖片

至於《橙路》,當中好幾首主題曲和結尾曲,便散發濃厚City pop感覺,像池田政典的《Night of Summer Side》、中原明子《Dance in the memories》,而最著名的一首,肯定是和田加奈子《夏之海市蜃樓》,聽着,你會不期然遙想起恭介邂逅阿圓的畫面。

還有一點,松本泉成為全職漫畫家前,志願其實是想成為搖滾音樂人。

撰文:月巴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