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立會」的重任 - 吳靄儀

「延立會」的重任 - 吳靄儀

當年臨立會最大的「功勞」是通過了現行的《立法會條例》,用複雜無比而重重控制在政府手中的功能界別,代替了末代港督彭定康大幅民主化的「新九組」,比原有的保守的殖民地功能界別更加狹窄,同時藉基本法第74條,確保民主派議員無法提出任何修改。

這次強行押後立法會選舉,又是為了製造機會,讓延期議會修改法例,容許內地投票,讓中共中央更容易大幅操縱香港的選舉。跟臨立會一樣,不諮詢,硬上弓,也不管選管會有什麼法律上或操作上保障選舉廉潔公平的顧慮,反而搶先斥責馮驊失職,竟讓民間初選發生。其實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不啻「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當全世界都看到特區的選舉已由大陸境內的「投票」主宰的時候,「立法機關由選舉產生」的面具即告撕破,違反中英聯合聲明又多一罪證,選出的什麼議會也只能譏為紙牌公仔,一點合法性、認受性、可信性也沒有,自欺夠有餘,欺人卻遠不能,還是省點力吧!

事實上若到了那個田地香港也沒有什麼大損失,不過回到從前港英那個我們看不起的橡皮圖章罷了,只是那個橡皮圖章表面上比較體面。

其實最冤枉的是建制派,辛辛苦苦,自97前已一步步做選民工作,一步步完善配票機制,精、準、快速,讓最低的票數取得最多的議席。民主派可以既羨且妒地訴說中聯辦如何背後推動,民建聯工聯會如何有無限資源人力為所欲為——說到底,大體還是真的香港選民的票,種票蛛絲馬跡,我們用盡力追查,能夠查得出的數目仍是小得可憐。如今一修例,大動作,就不必數手指了,還不是系統性作弊?就等如用國安法代替送中法、23條立法,真箇「唔使審」!又送給「圍中」諸國多一隻棋子。

林鄭押後宣讀施政報告是同一種效果但真的是不足道。誰管是為了什麼理由?象徵意義永遠比實際意義大。想當年,中英談判之後,殖民地總督的施政報告,總在立法局宣讀前一天「禮貌上」送抵北京;我們當然老大不高興,香港的事,為何要先告北京?禮尚往來,北京當然識做,從來不發表什麼意見。然後彭定康,上任第一份施政報告,就先在立法局宣讀,次日方送北京。我們大樂,北京龍顏大怒,肥彭這千古罪人做定了。

特區成立後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為表改了朝換了代,施政報告不在十月初立法會第一次會議宣讀,弄得議事規則委員會大為煩惱,因為議會已有成立悠久的周期事項。後來又改回十月宣讀,輪到財政預算不斷提早。

我不知道「留守」的議員有什麼打算,我的希望是不要與這個特區政府鬥醜怪。我支持郭榮鏗講正經話。李慧琼濫權呼喝,自貶立法會的辯論自由,是丟自己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