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武漢肺炎疫情反覆不定,食衞局長陳肇始表示,政府正研究強制輕微病徵者接受檢測,強調現時有20%至30%確診者沒有病徵,強制檢測有助控制疫情。倡議強制檢測的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被質疑沒有考慮法例會被濫用,但他堅持公眾須思考為預防第四波疫情可能出現的1,000宗死亡個案及經濟損失,推行強制檢測是否值得。
陳肇始昨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政府正研究針對輕微病徵者強制檢測的法律框架,檢測對於控制疫情具有意義,因為現時有20%至30%的確診病人屬於沒有病徵的「隱形病人」。公眾可能出於覺得不方便、不想做檢測或覺得診所有風險等原因而拒絕檢測,政府正與私家醫生研究如何提升公眾檢測誘因。
袁國勇向本報表示,檢測輕微病徵病人、邊境控制及全民戴口罩的成本,遠遠低於實施社交距離措施而導致的經濟損失,以及政府支援業界的開支,同時可減少醫療系統的壓力。
袁國勇續稱,公眾需思考若強制輕微病徵病人檢測,以預防第四波或帶來的1,000人死亡和相關經濟損失,是否值得。
他續指,武肺病徵與流感相似,檢測重要並應該強制。對於強制檢測或令病人諱疾忌醫,他指出,病人若怕檢測而不求醫,並非應有的公民態度,也會影響家人及同事,甚至導致家中長者死亡,「我們所有人應協助控制疫情,才能令長者不會因而死亡,自私的代價是生命」。
袁國勇表示,本港武漢肺炎個案當中,有病徵患者介乎40%至80%,而根據不同研究,病發前的傳播個案介乎4%至44%,所以大部份傳播來自有病徵病人。嚴重病徵病人僅佔少數,他們會到急症求醫及入院,其他有病徵病人則可能走漏。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則認為,病徵是主觀的,若病人不透露有病徵,根本難以執法,亦可能令病人怕檢測而不去看醫生,加上武漢肺炎病徵多樣,難以界定須接受檢測的病徵程度,評估風險需由醫生臨床按當時疫情而定,當局應增加公眾檢測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