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俊,最為港人熟悉的必定是爆眼教師這個稱呼。任教過三間學校,走過示威前線,右眼被催淚彈擊中,今年不獲學校續約,失去教席的他選擇從事出版業,繼續支援抗爭。他以良臻為名出版《逆權教師》,細訴八年教學生涯,以及他對抗爭、參政及教育的看法,藉此寄語港人靈活面對逆境,切勿灰心,繼續Be Water。
記者︰陳紫晴
良臻源自楊子俊中學時期筆名良子,但考慮到出版後讀者對他的辨認,他僅保留一字,改為良臻,臻字拆開便是子俊的諧音。因為抗爭運動令大眾認識到他,亦因此令他想拋開楊子俊身份,重新以良臻投入出版界。
曾經,他希望能在退休後寫一本有關教育界的血淚史,但誰也沒有想過,一切來得很快,《逆權教師》也早了近30年面世,更是圍繞在政治動盪的世代中,書中後記一句話:「我想向你展示,我是走過了怎樣的路,成為了所謂的逆權教師。」
「香港教育界係政權打壓對象,我想畀讀者知香港教師係點樣,尤其係通識科教師。」他希望藉此書讓讀者理解一個堅持,「抗爭運動係我哋(教師)嘅選擇……我哋都係平凡人,參與運動係為咗我哋相信嘅價值。」
《逆權教師》籌備個半月,記錄他八年教學生涯。作品後半部着墨他對抗爭、參政及教育的看法,「其實抗爭已經走到個位,有啲人相對灰心啲……會覺得我哋力量好似細咗」。他盼以自身經歷,鼓勵港人切勿灰心,「好多人只係將(抗爭)工作去咗啲背後工作,亦想話畀人聽,我哋抗爭運動係未冷卻過。」
楊子俊幾年前創立了山道出版社,希望推廣香港文化,如今他也考慮從出版方面入手,希望從中協助不同抗爭界別,《逆權教師》正是試驗品。他正籌備為另一位因抗爭運動影響的教師出版插畫冊,以實際方式幫助受影響教師。他不認同眾籌支援,不但手續費偏高,也要面對法律上風險,變相削弱力度,「所以我哋研究出版,甚至是商品化咗……將支援變成有實件。」他又創辦了香港人教育支援平台,希望為反送中運動受影響手足提供教育支援。
訪談中,楊子俊重提Be Water:「好多時去到一啲困難或新問題上,唔識點處理,(如果)本身個方法冇咁有成效,你要識得轉變。」他鼓勵讀者保持靈活的心態面對逆境,團結改變局勢,「本書最後是沒一個結果……抗爭運動都未完,面對政權打壓或社政問題,其實係更加嚴峻。」
除了香港發售,楊子俊也想在台灣出版《逆權教師》,以至全球華文地區,更有意將之出版為電子書,吸納更多讀者,包括內地市場。「其實我完全唔介意將本書變成簡體字。」他說實體書要進入內地市場機會很微,但相信電子書相對的空間較大,直言香港難與中國真正割席,「好多民主國家都當香港係中國橋樑,如果香港要完全脫離中國,其實係睇唔到(香港)個戰略價值」。
「始終成個中國咁多人,一定會有啲人係思想開通,睇多啲香港呢邊嘅嘢。」他也期望有內地人讀畢《逆權教師》簡體版後,能理解港人抗爭,反思中國民主:「一個極權統治唔會長久……佢哋最終發現,咁嘅政權會令生活變差之後,就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