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論 - 古德明

愛國論 - 古德明

九月三十日,中共駐港辦公室主任駱惠寧出席新中國國慶大會,致辭說:「身為中國人,愛國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義務。」他說「愛國」也就罷了,為什麼要特別申明「身為中國人」?

《公孫龍子.跡府》載:楚王持繁弱之弓、忘歸之箭,獵於雲夢之圃,不慎失弓。左右要搜尋,他卻說不必:「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遺失之弓總有一天會為楚人拾得),又何求(搜尋)乎?」孔子聞之,歎息楚王仁義未足:「楚王仁義,而未遂也。亦曰『人亡(遺失)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楚王行仁義,只及於楚民;駱惠寧說愛國,只限於中國人,都未免蔽於一曲。

而古時中國人其實很少說愛國。屈原與岳飛,一文一武,應可算是「愛國」的典型;但岳飛文集十卷,屈原楚辭二十五篇,都不見「愛國」一詞。南宋初年,金人立宋室降臣劉豫為帝,國號大齊,岳飛主張征討,有《畫守襄陽等群劄子》說:「劉豫僭臣賊子,雖以儉約結民,而人心終不忘宋德。」當時,愛國不是什麼「義務」;是大宋有德於民,然後民心歸之,這才是至真至誠的愛國情懷。現在,中共接管香港已經二十三年,當局還在說「香港人心未回歸」,原因是什麼,駱惠寧不妨撫心自問。而這問題絕對不是「港區國安法」所能解決。

美國人和舊中國人一樣,很少說「愛國」。但他們的愛國心,似勝聲聲「愛國」的新中國人十倍,起碼他們不會爭相去國。